|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不仅是红色记忆的展示,还在生命强度与生活厚度的融合中凝结为民族精神的内核,并被不断赋予时代精神的内涵。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能够持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显示出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生产力发展的深刻洞察,而且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论述,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以及现实意义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因此,从哲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哲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揭示其现实路径及实践价值。
艺术观的正确性对人才培养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艺术观是其三观的体现,对艺术创作所表达的艺术观念和精神内涵产生直接影响。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成为人民文艺工作者。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以“三全育人”为路径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于“大思政课”视角下的“守正创新”教育实践,则要充分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目标不动摇,通过构建思政课“大格局、大目标、大队伍”的育人框架与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从而,基于对话语体系、教育表达方式、教学形式的革新,保持思政教育的前瞻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满足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加速思政教育内容传递速度及要素流动,为思政教育实现多层次、系统化推进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