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哲学意蕴解析

靳川凤

版次:A03  2025年04月25日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显示出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生产力发展的深刻洞察,而且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论述,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以及现实意义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因此,从哲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哲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揭示其现实路径及实践价值。

一、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

辩证观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作用提供了基本框架。首先,新质生产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统一规律。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创新与继承以及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其次,量变到质变规律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改进积累,最终引发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和产业迭代,最终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的进步是通过不断自我否定和完善实现的,每一次技术创新或管理革新都是对原有模式的扬弃,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既继承了传统生产力的优势,又通过创新突破其局限,实现了生产力的自我超越。这种深刻的辩证观,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因此,辩证观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矛盾运动中前进,通过不断地调整与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平衡不同方面的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并非源于空想或理论推演,而是植根于广大劳动者通过具体的生产活动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努力之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物质生产实践的核心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对实践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驱动力。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实践形式,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再者,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正确的理论指导着实践方向,实践经验为理论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体现了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地位、人民群众的关键作用以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通过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上。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生产力的特征亦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即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创新的主导作用,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显著特征,完全契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中,特别突出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关键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生产关系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状况。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促使中国对现行生产关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涉及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市场机制的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优化等关键领域,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本文系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部门合作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温州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BM052YB)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温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