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第03版:热土
退休之后,常回家乡短住,身在熟悉的乡邻之间,体会当下的生活,既有追忆的失落,也有对繁荣的感慨;回乡是一种心念,不光是照见现实,更是追寻童年的时光;回乡是一种奢望,衣锦还乡时看到的多是笑脸,低调含蓄时看到的多是冷脸,这就是现实生活,这也是社会百态,更是游子回乡的复杂滋味。家乡是心灵的归宿,是童年的记忆,是回不去的时光闪烁,虽然寻不见旧时的欢乐,也找不到童年的趣味,但异乡生活中最忆故乡最美,看尽繁华后才知平淡最真。乡村既是一种思念,也是一种祝福,更是无法忘却的牵挂。
立冬,是天地一声轻咳,经此号令,万物便都低下了头。如果用“凊”来比喻立冬时节境况,一点也不为过。凊,是冷之始,却不是冷之极。它就像一位老友,事先不打招呼,不声不响到来,推门就入,指尖冰凉,却带着熟悉问候,让人猛一抬头看见冬的容颜。放眼淮河一线,淮南之地,当南北之气在此交汇,立冬不再是简单节气,而是天地与人事的低语,山川与岁月的握手。诗仙李白说:“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其笔下的立冬,诗意温暖。呷着火炉上温热的美酒,醉眼观看月下砚石墨渍花纹,恍惚间以为大雪落满山村,何等浪漫。宋人陆游诗云:“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生活虽窘迫,心却乐观闲适。唐代诗人元稹则写道:“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他心目中的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凡此种种,给人无限遐想与触感冲动。
“九龙岗、毕家岗,淮南一路十八岗,穿大街、走小巷,岗岗飘香牛肉汤……”淮南牛肉汤歌里的这段歌词,道出了当地人对牛肉汤的喜爱。其实在淮南,牛肉汤店远不止这“一路十八岗”的分布——无论你在乡村街头,还是城区闹市,牛肉汤的香气始终在引诱着你。
记得30年前,我在地处偏远的煤矿工作时,“吃牛肉汤”常常成了发工资后工友们“凑份子”的口头禅。南北街临街的两家铺子,全是牛肉汤的“黄金铺面”:一口大锅里烀着牛骨、牛肉,案板上摆着粉丝、千张、豆饼、葱花、蒜头,那时还有少量芫荽(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香菜),再配上牛油炸的红辣椒,也算是矿山里的地道美味了!记得前段时间央视报道淮南牛肉汤时,称它为“顶流早餐”。当年我们虽不知“顶流”一词,反正是不管早中晚,想吃了就来上一碗,那才叫得劲。
“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立冬不仅是季节更迭的转折点,更是中华文明“藏养”智慧的生动体现。《淮南子·天文训》从天文学角度阐释:“立冬,斗指西北维,为立冬”,指出其天象标志为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对坐落于淮河之滨的淮南而言,立冬既是自然气候的转换节点,也是地域文化的沉淀阶段,折射出淮河流域千年来人与自然互动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