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岗、毕家岗,淮南一路十八岗,穿大街、走小巷,岗岗飘香牛肉汤……”淮南牛肉汤歌里的这段歌词,道出了当地人对牛肉汤的喜爱。其实在淮南,牛肉汤店远不止这“一路十八岗”的分布——无论你在乡村街头,还是城区闹市,牛肉汤的香气始终在引诱着你。
记得30年前,我在地处偏远的煤矿工作时,“吃牛肉汤”常常成了发工资后工友们“凑份子”的口头禅。南北街临街的两家铺子,全是牛肉汤的“黄金铺面”:一口大锅里烀着牛骨、牛肉,案板上摆着粉丝、千张、豆饼、葱花、蒜头,那时还有少量芫荽(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香菜),再配上牛油炸的红辣椒,也算是矿山里的地道美味了!记得前段时间央视报道淮南牛肉汤时,称它为“顶流早餐”。当年我们虽不知“顶流”一词,反正是不管早中晚,想吃了就来上一碗,那才叫得劲。
18年前,我搬到市里,所租小区门口的右手边就有一家牛肉汤店,且颇有名气。每天打开窗户,就能闻到飘来的牛肉汤香,那真叫一个幸福。再加上时常光顾,我断断续续了解了牛肉汤的一些基础常识。据老板介绍,选牛肉要选黄牛肉,肉质才鲜美可口;千张一定要选本地几家大锅烧制的,味道才更搭,等等。牛肉汤馆的每样配菜、每种配料,都有稳定的供应渠道,食材都是店主信得过的老客户提供的。
其实牛肉汤的灵魂全在汤里,这也是各家店的绝活。别看都是一锅汤,都有牛骨、牛肉等食材,但熬汤是个技术活——不仅要加入老汤,还要精准掌握火候。老板告诉我,他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忙活,为的就是熬出一锅好汤,不辜负自己的手艺。见我不解熬汤的诀窍,他指了指贴在墙上《齐民要术》里的一句话:“凡熬骨,欲烂如棉,须三沸三冷,以文火续命。”听得我连连点头。
老板还说,汤的灵魂不仅在“熬”,更在于一个料包:外面用纱布裹着,里面装着多达十几种中药材,配方是独家秘密。正是这秘而不宣的配方,成就了各家牛肉汤的金字招牌,也让淮南牛肉汤渐渐飘香全国各地。有的商家更讲究,专门配了一辆拉水车,到十几公里外的深山里拉山泉水熬汤,就是主打一个真材实料。
淮南牛肉汤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淮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仅其起源就有十多种说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版本:
一种说法是,淮南牛肉汤源自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攻打寿州(今安徽寿县)时失利被困,饥饿乏食,淮南老百姓向他进献了面食“大救驾”,同时还熬煮牛肉汤为他充饥,以示支持。
另一种说法是,淮南牛肉汤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淮南人张政曾官至翰林大学士,他深研百草、擅长烹饪,还曾任宫廷御膳高官,后来将清宫熬制牛肉汤的秘方带回淮南,流传给后人。
还有观点认为,淮南牛肉汤起源于汉代:当时淮南王刘安喜爱以牛肉汤作为佐餐汤食,后世人陆续加入千张、粉丝、豆饼等当地特色食材,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淮南牛肉汤。
值得一提的是,被评为202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淮南武王墩墓,墓中出土了一件口径89厘米的大鼎,是迄今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鼎。有意思的是,大鼎里还保存着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牛骨头——这让人对淮南牛肉汤的起源,又多了一份远古遐想。牛肉汤,不仅能让人联想到楚国风云,更承载着淮南人的味蕾记忆。外出归来、返乡叙旧,或是三五好友工余闲暇时,顺着牛肉汤的香气,脚步就会不自觉地移动——一碗汤下肚,一解相思,二解乡愁。
“老板老板来碗汤,牛肉粉丝加千张……”牛肉汤歌在耳边响起时,脑海里又开始飘出淡淡的香气。如今的牛肉汤,已成了淮南的美食名片之一:滚烫的汤汁里,藏着淮南手艺人的执着,更裹着他们对品质的追求。听市里的友人介绍,淮南牛肉汤产业已形成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每年的产值以百亿元计。一碗汤能为一座城市带来这么大的名气和效益,这真是令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