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界南河

刘 全

版次:03  2025年11月10日

退休之后,常回家乡短住,身在熟悉的乡邻之间,体会当下的生活,既有追忆的失落,也有对繁荣的感慨;回乡是一种心念,不光是照见现实,更是追寻童年的时光;回乡是一种奢望,衣锦还乡时看到的多是笑脸,低调含蓄时看到的多是冷脸,这就是现实生活,这也是社会百态,更是游子回乡的复杂滋味。家乡是心灵的归宿,是童年的记忆,是回不去的时光闪烁,虽然寻不见旧时的欢乐,也找不到童年的趣味,但异乡生活中最忆故乡最美,看尽繁华后才知平淡最真。乡村既是一种思念,也是一种祝福,更是无法忘却的牵挂。

《淮南子》有言:“乐哉忽乎,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己也。”——快乐是真切的,日子一天天流转而常新,竟忘了衰老已悄然降临。岁月太匆匆,少年的梦还没醒,回头已是人生过半,回不去的不光是时间,还有从前的自己。不知不觉间,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样,当初以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儿,在脑子里也慢慢模糊了。很多儿时的伙伴相见不相识,许多少年时的同学同席才重拾回忆,有些同村的玩伴见了面也只能说句“好、好、好”。成长环境不同造就认知差异,聊天的话语越来越简单平淡,说着天气变化,双眼对视着傻笑。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奔波,但在家乡盖的都是三层或四层的楼房,只有春节这样的大节,才能享受这份空间的宽敞。居家的多是老弱妇孺,一老一小成了农村日常生活的主角,老人们聚集一处打牌消遣,接送孩子上学是每天的日常,这份安稳无忧的生活,让乡邻们的闲聊满是欢笑。

家乡唯一的河流界南河,是临泉县境内与泉河相连、向南汇入淮河的人工河。在我的记忆里,只记得杨桥镇到老集镇之间的河段长20多公里。据老人讲,为响应国家“河网化运动”号召,1958年起,乡亲们用三年时间,在旧有的自然河道——大润河及其他小河的基础上疏浚、贯通并重新命名,最终完成了这项工程。界南河的具体地理位置为:北起界首市沙颍河南岸,向南经六里桥入泉河,在杨桥闸上游右岸向南流经范集、老集,过土坡集后进入阜南县境,再经谷河于颍上县南照镇注入淮河。在少年的记忆里,界南河很宽,每年夏季河水清澈,村东边有个渡口,我们小伙伴们每天下午都泡在水里,比赛游泳看谁游到对岸用时最少,有时用自制的网兜捞虾米,有时扒在船边游来游去,满是欢乐。河里的水草很多,据说有人游泳时不小心被水草缠住溺水而亡,所以大人们千叮万嘱叫我们远离水草,只在河边玩玩,不要去水深之地;但伙伴们为了逞能,仍以游到河对岸为荣。时移物易,当年的小河已留在记忆深处,怀旧的情感触碰的是堆叠在旧时光里的故事,以及故事中人和事的思念。

童年时的家乡贫困、落后、闭塞,简单的生活和简陋的学习环境,让我对身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记得上初中时,因看病才第一次去到县城人民医院,见到了不同于农村的集市。那时格外羡慕城里人,生活在如此繁荣的地方,有好多商店、体育场和电影院,也是第一次走进书店。这一切与自己生活的农村相差甚远,从此在心里留下了自卑的阴影。那时的我不知远方有多神秘、多遥远、多精彩,眼里只有家乡的天地,总觉得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无关,似乎只有自己的村庄才属于自己,闻着庄稼和果树散发出的自然香气便已满足。

心中的界南河,只是我记忆里的一段。童年时那20多公里的河段上没有一座桥,而现在我居住的小集镇,不足千米的范围内已修建了四座桥,既便利了乡邻出行,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在我童年游玩的渡口上方10米左右,国家投入一千多万元新建了闸口。站在刚投入使用的范集闸上,河上下游的风景一目了然。目测现在的河面宽约50米,比幼时记忆中窄了不少,与乡邻聊天才知,并非河宽改变,而是儿时的认知造成了误判。是啊,孩童眼里的“大河”,如今在老年人眼中已成了“小河”。闸两岸修建的沿河公园成了乡邻们休闲的好地方,也时常能看到钓鱼的男男女女。如今这般安逸的生活、优美的环境、整齐的设施,是童年时不敢想象的。

土地是我们的乐土,村庄是我们的乐园。哲人说,河流是一部文明史,一条河流承载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性格。我想说,界南河是我心中的河,它承载着我少年的梦和成长的烦恼,记录了我童年的欢乐和老年的向往。印象最深的是1975年的大水,岸两边住满了周边的乡民,家里的积水最深时到了我儿时的脖子,趟水时稍不注意就会喝一口污水。在屋外,看到的全是被水淹的树木和房屋,洪水淹没了村庄,农家的土房子有的缓缓倒下,有的歪斜,有的坍塌,有的浸泡在水中。洪水持续了半个月,自家的土房子半边坍塌,父亲用树干斜顶着才没让房屋彻底倒塌。我们在这样的房子里又住了近十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父母竭尽全力、东借西凑盖起了四间瓦房,在改善住宿条件上也算跟上了乡民们的步伐。

家乡的一切都在变,唯有界南河依旧在春风里泛起旧日的涟漪,默默映照着时光深处的过往。河两岸有的种着庄稼,有的栽着树木,不远处还能看到光伏发电装置,无论是庄稼还是树木,都透着苍翠葱郁。任何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蕴藏的肥力,缺不了阳光的温煦、雨露的滋养。土壤肥沃只是林木生长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光照和雨露,再肥沃的土壤也长不出参天大树。深秋时节,站在范集闸口,望着河里水波粼粼,岸上的黄土坡已被勤劳的农人平整待耕,静静散发着土壤的气息,预盼着来年的丰收;岸边的树木绿意浓浓,坚挺的枝干孕育着生机,寄托着未来的希望。愿家乡越来越好,愿国家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