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8日 第03版:淮河
  • 淮河流过我的家

    淮河,我生命流淌的血液。我与淮河、与淮河水,是分不开的。淮河,我的生命。

    淮河人游泳,如吃饭喝水一样平常。淮河人,不会游泳,见水不亲,很少的。夏天那个辣辣的热,那个蒸笼般的闷,让人憋闷让人难受。跳进淮河扎个猛子、滚上几滚,其舒服、快活、爽乐,是不用说的舒服。不在淮河边上住,那是体会不到淮河人在河中洗澡的美好与意趣的。

  • “山金家”往事

    有人说,一棵大树的高度,只有在它倒下时才能准确丈量,而我作为金克木先生的故乡人,更感兴趣的,冲动更加强烈的,还是探寻这棵百年大树深埋在八公山麓的根须。

    金先生如是说:“在明末清初的农民大起义中,他的远祖一家从四川出来,最后流落到安徽寿州的凤台县……离县治不过五里路就是一些小山头环抱的谷中盆地……所以这地方就是以他们的姓为名,加上一个山字。”

  • 图为金氏家族谱序

  • “淮南子文化”“大禹文化”融合发展略论

    在当前淮南城市文化发展中,“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的研究普及成为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两者分别有“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和“淮南市大禹文化研究会”作为学会组织支撑而深入开展,并已逐渐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但二者之间的发展联系,仍未引起应有的关注重视,值得两个学会的同仁以及所有关心“淮南子文化”“大禹文化”发展的文化工作者们有所思考。对“淮南子文化”“大禹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与融合发展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或可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具体认识:

  • 又是一年插秧季 张 旭 摄

  • 臊泥塘巷

    臊泥塘巷很短,位于寿县古城北街北段,西连北街,东通仓巷。步行也就是一百五十步左右的距离。在古时没有扩街之前应该二百步左右。很久以前这里是低洼的巷子,巷子里的下水道都是明沟,明沟的底部,因有树叶、垃圾等杂物,长年累月发酵,形成一种散发臭味的泥糊子。人们走在中间的一条石阶小路上,两边散发出一股臊泥味,这也是臊泥塘巷的由来。而在农村,“臊泥”却是非常实用的农家肥。过去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臊泥”的肥力很好,秋种时,把那“臊泥”运到地里,一季小麦的生长,就靠它了。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