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淮南城市文化发展中,“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的研究普及成为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两者分别有“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和“淮南市大禹文化研究会”作为学会组织支撑而深入开展,并已逐渐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但二者之间的发展联系,仍未引起应有的关注重视,值得两个学会的同仁以及所有关心“淮南子文化”“大禹文化”发展的文化工作者们有所思考。对“淮南子文化”“大禹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与融合发展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或可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具体认识:
首先,“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并非截然无关,而是有着极为紧密的历史关联性。“淮南子文化”是基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及“淮南学派”共同撰著的思想巨作《淮南子》一书而历史形成的“经典文化”,是淮南城市文化古今演变发展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绝代奇书”。刘安等人在《淮南子》全书二十一篇里,对“大禹”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迹有着较为频繁的论及,并将“大禹”视为中华上古时期的“圣人”“圣王”来看待,称赞其“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修务》)。可见,对“大禹文化”属于古代“英雄文化”“圣贤文化”的历史内涵,刘安等人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淮南子》一书是刘安等人为“刘氏”天下阐“道”论“治”的“帝王之书”,而“大禹”作为理想性的“圣王”代表,充分显示出“公天下”而“爱民”“养民”“利民”“安民”的优秀政治品格,自然就成为刘安等人为西汉统治者提出的“效法前贤”的重要对象。对“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的肯定赞扬,对“大禹”人格精神的钦敬认同,让“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产生历史文化上的“亲缘性”“关联性”,能够紧密融合在一起,美美与共,一同走向现代性的“共生互利”的新发展。
其次,“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内在的思想相通性。正因为刘安及“淮南学派”极为推崇“大禹”,十分认同“大禹治水”所体现出的“兴利除害”的“民本”政治理念及精神,所以“大禹文化”实际上在《淮南子》中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成为被后者深入汲取融会的古典政治智慧。“大禹治水”,体现出的是中华先贤“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政治风范。“禹胼胝”“沐霪雨,栉疾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修务》),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不仅是“舍身为民”的“大公”精神,更是“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西汉王朝的“代秦而立”,同样是汉高祖刘邦“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氾论》)的英雄所为。在刘安等人看来,西汉王朝的兴起便如“大禹治水”而“兴夏”一般,意味着王朝建立具有深厚的历史合理性、道义性和正当性,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的必然结果。因此,向“大禹”取鉴,以“大禹”为师,将其打造成西汉统治者理应积极学习效法的古代“圣王”典范,就成为刘安等人内在的理论意图。治国理念及精神上的相通性,让“大禹文化”成为《淮南子》中颇具特色的思想文化组成,化作后者理论体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的紧密融合,也因这种思想上的相通性,拥有“水乳交融”的理论优势。
再次,“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相互促进的文化互补性。作为各具人文特色的“文化形态”,“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虽然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一为“经典文化”,一为“圣贤文化”,前者重“思想理念”,后者重“人格精神”,但二者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经典文化”,还是“圣贤文化”,都承载着中华古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的进步的理想追求,都凝聚着中华古典治国智慧的历史菁华,因此,“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能够将“经典文化”同“圣贤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让“绝代奇书”和“旷世神禹”交相辉映,共同成为彰显中华文化所具有独特精神魅力的重要载体、推动力量。一“书”一“人”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在“互补共进”的良性作用下,获得更深厚的生机活力,一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性传承发展的新要素、新亮点与新领域。
最后,“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实现紧密的融合发展,更能彰显出二者自身的文化创新性。不论是“淮南子文化”,还是“大禹文化”,都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优秀内涵、菁华所粹,也都具有绵绵不绝、盎然常新的历史生命力。在淮南城市文化建设中,结合时代需求,用现代性视野重新审视发掘二者的宝贵的思想资源,继承其进步性的精神传统,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大有为”之益事。在“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内在具有“关联性”“相通性”“互补性”的基础上,突出其现代的“创新性”,既有助于“激活”二者的历史生命力,也有利于“带动”当前淮南城市文化的特色发展。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得到各种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的相互促动、影响、交融,而不应各自为战、画地为牢、孤立发展。用开放式的心态及理念,充分利用好“淮南子文化”与“大禹文化”的融合优势,切实地做出一篇有益于淮南城市文化建设的有特色的“好文章”,这对二者都是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创新之举。融合“淮南子文化”“大禹文化”,探索创新性的发展之路,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共进合力,必能对淮南城市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