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6日 第A03版:理论探究
  •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一环。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浪潮中,农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其数字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因此,加强农民群众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成为推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 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文化的多样性更加突出。不同民族、宗教、语言、价值观及社会习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而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多元文化让高校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其思想认知与行为选择也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以更开放、包容的方式适应这一趋势。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尤为必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文化交汇中保持清晰的价值判断,并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同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在比较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教育基础。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现代文明建构

    文化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性,能够对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深刻影响。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又历经时间积淀和升华,赋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民族认同和行为模式的准则。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新时代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思想不仅强调了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而且对新时代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指示——传统文化要传下去、活起来。“传下去”体现着对中华文明传承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走到今天,这种信念在新时代,依然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动力。“活起来”需通过“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二者在互动融合中孕育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焕发蓬勃生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彰显文化发展对社会变革的能动作用。

  • 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一员,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自身的先锋作用,奋力实现治理现代化也成为其中关键组成部分。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