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一年之中,腊月便是压轴。在人们的心中,腊月是和过年紧密相连的,人们对腊月的情愫也是特别亲切厚重。
走进腊月,风似乎变得更加凛冽,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划过脸庞,带来刻骨的寒意。然而,这寒冷中却蕴含着一种别样的温馨。街头巷尾,红红的灯笼开始高高挂起,那一抹抹鲜艳的红,宛如冬日里的火焰,驱散了寒冷,因为腊月的尽头就是年,挂起来的红灯笼,就像挂起了满满的幸福和喜气,那燃烧着的烛光,是人们心中对新年的期盼。
冬日虽寒,但在街里走走也无妨,虽然淮南的每个街巷都已在心中烂熟于心,但偶尔开启一场随心随性的城市漫步,应该都能让我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灵魂。
清晨,金色的阳光轻柔地穿透薄薄的雾气,似一层轻纱缓缓洒落在古老的街道上。缓缓漫步于田家庵的老街,那青石板路如一条蜿蜒的游龙向前延伸,我看着那街边的老房子,墙壁斑驳,那深深浅浅的印痕犹如岁月刻下的密码,木质的门窗散发着古朴醇厚的气息。偶尔从窗户里飘出几句地道的淮南话,那熟悉的乡音和着生活的琐碎交谈声,让我好像又回到了年少时光。
有些人,常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
阿军喜欢收藏,在他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物品,都与农耕有关。大的有水车、纺车,小的有木碗、木盆之类。阿军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快乐。阿军从小在农村长大,很多农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他说收藏起来很有价值。后来,阿军的老家办了座农耕文化馆,他把自己收藏的农具全都捐给了馆里,成了名誉馆长。阿军有空就去馆里帮忙,有时什么都不做,与那些带有岁月痕迹的农具在一起,一待就是半天,乐此不疲。“你摸摸那些犁或者耙,能摸出岁月的厚重,”阿军说,“看到它们,我就想起岁月的艰辛,劳动的伟大,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幸福的现在。”阿军还把馆里的农具拍成了小视频,一度引得各地游客来参观。他这个名誉馆长,又经常变成了讲解员。阿军说,他享受这种生活,因为热爱,所以快乐。
岁月的文字在时光的纸上悄然镌刻,每一页都泛着生活淡淡的墨香。站在2024年的岁末,我欲以笔为绸,将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情片段,细细缝织成一篇散文,献给即将挥手告别的一年——2024,一个看似普通却暗含无数瞬间的年份,在我生命的画卷上轻轻“杀青”。
物质贫乏的年代,过节这事儿,是小孩乐,大人愁。
元旦,就是这么一个集乐与愁于一身的日子。平日里,已经捉襟见肘,可元旦毕竟是个重要日子,总不能太寒碜吧?于是,大人们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在贫乏的物质中,挖掘出那么一点点过节的色彩。
而白菜,往往就成了点缀元旦的重要角色。
那天中午,李明接到芷江镇风雨桥中学初一(2)班班主任张军的电话。
电话里,张军语气严肃:“喂,你好,我是李子豪的班主任张军,你是李子豪的爸爸吗?”
李明吓了一跳,以为儿子在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急切地问:“是的,李子豪怎么了?”
经过张军的讲述,李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李明夫妻俩五年前就去上海打工了,那一年,儿子李子豪在村里小学上二年级。一年后,因全镇村级小学学生太少,所有的村小学撤销,全部并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