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第03版:读书
  • 倾听历史深处的声音

    轻 木

    《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是强雯新推出的一部文化历史类随笔集。作者利用周末或者出差的间隙,走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遗存古迹,近距离鉴赏历史文物,探寻、辨析并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读者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声音。

    本书以物、形、意等不同角度分辑,分为“重器与文玩”“小城一浮梦”“受欢迎的石头”“动物皆汹汹”“小技艺大美丽”和“天地玄黄”六章。每一章在同一主题下展开对文物或古迹的书写。作者对所见之物堪称摄像式的直观描述,加之所配实物图片,让读者亦有亲眼所见之效果,仿佛置身于现场,和文物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 在人生的暮色中且歌且行

    邢 洁

    古人曾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如今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八九十岁的老人,发达的现代医学让人类尽享长寿的喜悦,有时衰老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要长。因此,如何能尽力过好这段时光,确实值得深思。探讨这一话题并不怎么令人愉快,然而英国传奇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时所著的《暮色将尽》一书,却以其率真、理性、豁达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老年生活传记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 沈念《歧园》:生命从过去出发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急切地追逐未来的光芒,却往往忽视了“过去”所蕴藏的珍贵价值。实际上,过去宛如一座丰富的宝库,承载着历史的温情记忆和宝贵经验。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回首往昔,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更从容地应对当下和未来。

    “歧园”,不仅是作家笔下的“荒园”,更是每个人、每个生命的“荒园”,其所承载的力量不言而喻。它蕴含着对过去的深情回望,对现实的深刻审视,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盼。荒园并非真正的荒芜,亦未被抛弃,其价值始终深藏于历史之中。

  • 《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 中的“古史”建构》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撰述出现了流派纷呈、方法各异、观点多元的复杂局面,甚至有过激烈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历史撰述的许多精彩“交锋”,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如何撰写“古史”部分。本书对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作了条理清晰、材料充实的阐述和探究。以中国“古史”建构的具体“问题”(如分期与断限问题、“古史”撰述对神话传说材料的“处置”方式、考古学的发展与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问题、历史撰述中如何阐释人种起源问题、历史撰述中如何阐述国家起源问题)为导向进行论述,具体“问题”之中,则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加以展开,各个“问题”之间亦存在联系,力图横向研究与纵向探讨相结合,进而呈现出中国“古史”建构的整体面貌。

  • 冲突与和解:“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复杂图谱

    周 丹

    中国人喜欢团圆,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热热闹闹。这是传统。但在团圆热闹的表象之下,每个家庭成员又是特殊的个体,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家族就像一个不完美的容器,装载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时代环境和个人选择在每个人的命运履带上刻下或深或浅的伤痕。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下,实际隐藏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逃离与归属交织杂糅的矛盾和冲突。

  • 《从远古到“五四”: 口号中的历史密码》

    口号,是供口头呼喊、有目的、有纲领、有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中国是一个口号大国,历朝历代逐渐积累,蔚为大观。《从远古到“五四”:口号中的历史密码》从历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归纳、整理与阐述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中的口号123条,以时间为序排列,介绍了每一条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考证其出处,讲述背后的历史事件,以及口号发挥的作用与历史功过,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密码,从口号这个角度构建起了一部别致的中国史。

  • 《我的确接近于孤独》

    “不要绝望,也不要因为你不感到绝望而绝望。”本书收录了卡夫卡写于1910年至1913年的日记。在这一时期,他记录了与父亲的矛盾、在写作和工作之间的内心挣扎、对犹太历史的兴趣、与恋人菲莉丝的相识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灵感片段、未完成的残稿,以及他内心全然的疲弱、孤独。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