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和解:“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复杂图谱

——读杨云苏《团圆记》

版次:03  2024年12月25日

周 丹

中国人喜欢团圆,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热热闹闹。这是传统。但在团圆热闹的表象之下,每个家庭成员又是特殊的个体,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家族就像一个不完美的容器,装载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时代环境和个人选择在每个人的命运履带上刻下或深或浅的伤痕。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下,实际隐藏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逃离与归属交织杂糅的矛盾和冲突。

在《团圆记》这部小说中,作者杨云苏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复杂图谱。作者围绕着一次春节归乡,以第一视角“我”——一个准儿媳的身份踏入位于潮汕的檀生家的经历,徐徐展开了一幅家庭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贪婪与虚伪,固执与不满,叛逆与觉醒,渴望认同与归属等,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在命运的长河里挣扎着。最终,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背负。作者笔下的每个角色都饱含深意,每一次冲突都折射出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巧妙地将故事设定在1999年的春节,这个时间点是新旧世纪的交替点,寓意着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春节期间本应是团圆喜庆的时刻,“我”的到来,以一个外来者的“融入”,抽丝剥茧般揭开了薄如纱的大幕的一角。面对庞大的潮汕家族,主人公在受到热情接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束缚。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发现了这个家庭里每一个成员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斗争。

小说对女性角色着墨较深。从姑奶奶到檀生妈妈,到小姨,再到“我”,几代女性各有不同的命运和选择。尤其是姑奶奶她们的命运似乎总是与家族的期望联系在一起。尽管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但姑奶奶不愿被家庭的安排所束缚,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只身前往上海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上海,姑奶奶学习珠宝设计,并终身未婚,选择了独居的生活方式。她的故事,是对传统家庭角色的一种大胆挑战。檀生妈妈陈锦屏,原本可以遵从家庭安排,过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然而,她不顾家人反对,追随爱情到北京开始了新生活。这一选择多少带有浪漫化的色彩,但她的行为展示了现代女性为争取自身幸福所作的努力。

书中对小姨这一角色的刻画,同样引人深思。小姨的贪婪与虚伪,背后隐藏着的是对认同与归属的渴望。她的行为表面上看似无理取闹,却折射出一种深层的无奈与求助。小姨早年的遭遇,尤其是她被寄养的经历,让她在家族中始终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疏离感。“原生家庭”的痛在她的身上烙印出了无法和解的伤痕。尤其是姑奶奶对她的失望更是使她的外壳多了一层又一层。至于“我”,则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反映了现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索平衡的心路历程。

从全书来看,作者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对我们来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每个人都在为了和谐而牺牲,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放弃了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构成了《团圆记》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女性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者还通过精致的笔触描写了潮汕的风土人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世界。潮汕话、潮汕美食、潮汕茶以及独特的家庭习俗,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贴近中国的一部分现实。这些文化细节的描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让读者更能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尽管家族中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但最终大家还是选择坐下来共克时艰,共同面对外界的挑战。这种场景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式家庭的核心价值——团结和包容。无论个体之间有怎样的分歧,当面对外部困难时,家庭成员最终还是会团结一致,这种力量是巨大的。这也是作者试图通过叙述来探讨“家”这个概念的核心意义。因为无论如何,家那里永远是爱的微风轻拂过的地方。

读完《团圆记》,让人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以及每个家庭成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部作品是家族史的记述,同时也是对每个人心中“家”的定义的一次探寻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