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傅逸尘
以“新散文”和“文化大散文”创作的繁荣为标志,21世纪初年的散文写作转向了“精巧化”发展的新途。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斯言诚哉,真切有力的散文写作大多是作家被自己的情感所激荡,非将动心之事写出来不可。自然、饱满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是构成作品整体风格的基调。近日,翻读作家、诗人丁小炜的散文集《往来山海》(百花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颇为其文字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和理想情怀所打动。
读《陶渊明集》,读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气息、一种伴着炊烟来自田园深处的温馨。尤当自己仿佛处于积食不化而成疾的无奈之际,重读《陶渊明集》,总能在意象中筑起的陶渊明的蜗居里找到安宁,虽然这是他的,但我想借光在这里歇一歇,来抚平我有些凌乱而散漫的生活。
1611年,伽利略加入了一个称谓怪异的学派,名为“猞猁”。学派成员相信,猞猁目光锐利,象征了洞察自然的视角。猞猁学院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由自然哲学家组成的重要团体。它建立于1603年8月17日,而1630年,学院建立者塞西便英年早逝。在那之前,由于教皇颁布“1616年禁令”,禁止伽利略宣传日心说,学院已消沉许久。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论辩的《潮汐对话》出版,教廷震怒,年近七旬的伽利略被召回罗马,遭受刑讯,于“悔过书”签字,猞猁学派迅速随之消亡。两百年后,学者重新建立学院,以纪念先人的步伐。如今,意大利国家科学院正沿用“猞猁”一名,同时倡导文学和科学。
1982年青年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期刊发表,霎时引起了文学界和社会青年的强烈反响。同年8月,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每天定时安排播诵此部小说,乡村男女老少,收听得如痴如醉,年轻人总爱把收音机带到田间地头,一边做农活一边收听广播,听完后大家总要议论一番,赞叹声唉叹声不绝于耳。《人生》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共鸣,不能不令人对作者肃然起敬。浅析这部作品,你会叹服于作者在故事叙述中那高超精妙的情节推动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