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五育并举’的演练场,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增进个性发展的活舞台。”日前,谢家集区课后服务工作现场会在谢一中召开,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优化“5+2”校内课后服务模式、提升学校综合育人水平成为谢家集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本报讯 谢家集区以“治源头、抓细节、补短板”为工作方向,多措并举强化“十年禁渔”工作基础,切实把淮河禁渔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全力以赴筑牢生态防线。
谢家集区禁捕岸线3.3公里,河面开阔,渔业资源丰富且经济价值高,禁渔任务繁重。该区出台了《谢家集区禁捕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淮河沿线每个村3至5人标准配备了协助护渔巡护专职巡防队伍,实行24小时巡防巡查,并公布谢家集区水域禁捕24小时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及时举报违法捕捞行为,为打赢“十年禁渔”攻坚战持久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讯 借助特定群体力量,谢家集区着力培育打造“谢大姐调解”工作品牌,将区妇联调处婚姻家庭纠纷单一职能向助力调处基层矛盾纠纷全面转变,充分发挥妇女调解优势,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
建强调解队伍,切实为民解忧。依托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谢家集区建立“谢大姐调解”工作室,从本级妇联择优选聘女同志,担任工作室品牌调解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社会专业人士加入“谢大姐调解”工作队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团队。该区调动各相关单位发挥人才优势,吸纳医疗、教育、婚姻家庭等领域调解人才,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家库和咨询专家库,瞄准基层调解队伍实践基础薄弱、调解经验不足的短板,定期安排专家对工作室调解员进行培训、指导,提升调解能力和技巧。
为激发青年求知欲和信仰力量,让“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广大团员青年的日常,4月23日,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当天,谢家集团区委组织团员青年加入“团团悦读圈”,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青年读书沙龙活动。活动中,团员青年们共同朗诵《论党的青年工作》,分享交流读书心得、相互推荐学习书单,进行青春宣言硬笔书写,还相互配合完成“青春向党”手工制作。活动引导青年以读书求新知、以读书强能力、以读书筑梦想,勇担时代使命,助力谢家集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报讯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工作精神,全面提升工作效能,谢家集区城管局创新思路压实责任,强化作风建设,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打造“为民城管”,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打造“有为城管”,开展“安家”行动。为小广告安家,谢家集区以“绣花”功夫践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增设、整修、提升便民信息发布栏,目前已设置城管便民信息发布栏数量10个,满足群众发布民生信息需求,有效破解乱贴乱画、乱喷乱涂“牛皮癣”等难题,全力营造了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为小摊小贩安家,从利民、便民角度设置城管便民修补服务类摊群点16个,合理划定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等各类小商贩临时经营点,统一标识,规范管理,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市民生活,以城市管理“小切口”,彰显为民服务“大情怀”。为早餐、夜市摊点安家,谢家集区城管局规范早市、夜市摊点出店、占道经营528次,妥善解决占道经营、污染环境问题,维护了摊群点秩序,允许商户在合适区域、时间内规模化经营,为文明城市递上了一份细致又有温度的答卷。为非机动车安家,按照应划尽划、应设尽设的要求,合理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加大非机动车临时停车位(线)施划工作,谢家集区城管局新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3990米,保障重点街区有位可停、线内停放,从根本上解决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顽疾”。为进城瓜农果农菜农“安家”,拟设置自产自销农产品摊点数量9处,可容纳摊点数量138处,有效疏导进城瓜农果农菜农等群体“经营难”问题,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随着气温上升,溺水事故进入高发和多发期。为切实增强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和杜绝溺水事故发生,日前,谢家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妇联和杨公镇联合在杨公小学举办“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市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模拟溺水事故发生场景,向孩子们演示了如何求救、互救、自救,并传授心肺复苏术和海姆立克急救法。 本报通讯员 秦 龙 本报记者 苏 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