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我去八公山,已是冬季,冷冽的冬风一个劲地吹,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已褪去了其繁华与葱茏,只剩下一个个赤身之树体,沙场点兵也似,一列列枕戈待旦,一排排列出方阵,犹如严阵以待着什么。八公山上的草木还在待什么呢?武之气势或许依然在,气场却已转文气之云蒸霞蔚了。埋在古长安下的赳赳武夫,已经转为兵马俑,八公山上的草木之兵,也已换了人间,摇身变为人文景观。
在寿州古城宾阳门门洞内北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刻有五方大蛇吞人的石刻图像,虽雕艺简单,却寓意深刻,数百年来,名贯古今,无人不晓。这就是寿县历史上著名的内八景之一“人心不足蛇吞相”。
这方石刻图像长约120厘米,宽约30厘米,雕制年代初定为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是寿州城墙重修时有意嵌入的,距今已有950多年历史。如今,在斑驳的墙体上,依稀可辨这方石刻,栩栩如生,令人警醒。
淮河夕照 田 刚 摄
滔滔不息的淮河南下东流,滋润着淮河之沃土肥壤,留下了淮南人民政治、生活、文化中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那朴实无华又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歌。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吃的精米细粮,穿的绫罗绸缎。”“淮河弯,淮河长,淮河两岸好地方,五谷杂粮样样有,骡马肥,牛羊壮,鸡鸭成群,油满缸,丰收锣鼓咚咚哐……”,道出了淮河岸边淮南建市以后的颂扬。
安丰塘,古称芍陂,位于寿县中部,始建于春秋中期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591年),为楚令尹孙叔敖所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比都江堰早3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春秋至今一直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和都江堰一起,于2015年10月被国际灌溉委(ICIO)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省第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孙叔敖为政清廉的风范古往今来为人所传颂。
土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