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讯 市应急管理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复工复产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监管+服务”,全方位帮助煤矿企业化“疫情危机”为“安全发展契机”。
该局将煤矿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多次进行安排部署,要求认真落实疫情和安全生产“双防控”的要求,做到安全生产与疫情防控同步考虑、高度融合、严控到位。同时,该局择优选派4名党性强、业务精的党员干部作为煤矿企业复工指导员,通过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帮扶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排查各类安全隐患,主动靠前服务保障企业,着力打通复工复产堵点,助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加速启动复工复产“快进键”。
本报通讯员 盛 静 本报记者 苏 强
“同学们,请保持1米以上距离,排好队伍,有序进入体温检测区。”5月6日早上7时30分,记者在谢家集区第二中学看到,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返校复课的学生们佩戴口罩,依次检测体温,用洗手液消毒后安全有序进入校园,重新开启美好的校园生活。
本报讯 随着全市逐步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5月5日,八公山区各中小学校迎来首批返校复学学生,全区初、高中及小学高段(4—6年级)符合返校要求的7441名学生按指令有序错峰返校复课。
为保障广大师生健康安全,确保复学复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八公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学校指导疫情防控及返校复学工作。该区政府召集多部门召开全区中小学返校复学保障工作会议,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各部门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任务。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导部署下,区教育体育局详细制定《八公山区学校返校复学工作方案》,严格师生返校筛查,加强校园管理,确保返校复学万无一失。
卡点值守、路面巡查、核酸采样、分发物资……“五一”假期,在凤台县李冲回族乡民族村防疫一线,一个身穿防护服、臂带红袖章的“00后”志愿者特别引人注目。他整天忙得就像一只陀螺,总是不知疲倦地一直转着。他就是该村退役军人、入党积极分子闪伟康。
闪伟康去年8月从北京武警退役,返乡后一直帮助父亲经管企业。疫情发生后,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闪伟康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到村里报到,成为全村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一个多月来,他起早摸黑,逆行“疫”线,与村干部及其他志愿者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电瓶车是闪伟康的重要交通工具,全村5个片区都留下他的足迹。每一轮全员核酸检测,他都积极参与,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为减少与家人接触的感染风险,闪伟康连续20多天吃住在村部,身体严重透支。
本报讯 潘集区各学校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周密部署防控措施,强化防控物资储备,科学有序做好复课复学准备工作,确保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到位,校园安全教学有序。
潘集区进一步落实落细复学复课精准防控工作,加强各学校和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指导,明确操作流程、岗位职责,落实责任人。制定下发《潘集区学校返校复课及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组织教职员工开展疫情防控及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全员培训,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采取“分批、错时、错峰”、“一校一策”返校复课原则,加强督查验收,按照“条件成熟一校、严格验收一校、有序复课一校”的总体要求,审慎稳步推进全区师生返校复课工作。同时,该区还选调一批有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经验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纳入学校疫情防控指挥体系,进一步增强校园疫情防控和处置能力。
5月5日,凤台县四年级至高二年级学段127所学校50000余名学生、近5000名教职工返校复课。这是继4月19日高三年级复学后,该县迎来的第二个复学日。图为古店中学初二学生的“复学第一课”,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疫情防控常识、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讲座,为学生返校复学筑牢了安全防护墙。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称,未来我们需要完善几方面条件:
一是易感人群建立起一定的免疫保护。目前我国约90%人口已接种疫苗,还可以再加一把力,提高老年人群等“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
二是对新冠病毒变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奥密克戎不是最后一个变异株,这是国际科学界的共识。新的变异株传播力、致病性将会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如果未来新冠病毒变得更“坏”,我们还需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
“五一”假期,我市部分旅游景区有序恢复开放。各家景区严格落实戴口罩、测体温、查“二码”、“一米线”管理、强化消杀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积极倡导文明旅游,让游客玩得安心更舒心。图为假日期间,寿县古城景区文明旅游志愿者在引导游客扫描“安康码”。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摄
本报记者 张 鹏
“五一”期间,市交通运输部门增派职工,24小时坚守33个交通重点场站疫检检测点,坚决做到“逢车必查、逢人必检”。共投入干部职工12242人次,检查车辆52328台次,检查人员78249人次,现场检测核酸51549人次,现场查验健康码异常人数125人,上海返淮人员共计108人,全部移交由属地政府妥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