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第02版:综合新闻
  • 健全保障服务体系 更好凝聚新就业群体

    十六届市政协四次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会副主委、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局长谢冬妮的大会发言《健全保障服务体系 更好凝聚新就业群体》引起广泛关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当即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新就业群体服务保障。

    目前,我市有3.9万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他们是服务居民生活、推动数字经济、助力城市发展、优化基层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 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十年跨越

    本报记者 周莹莹

    产权登记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重大财产权利的关键性制度,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立,既夯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基,又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025年3月1日是《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暨全国首本不动产权证书颁发10周年的日子,这标志着我国不动产登记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 主题团日关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团市委在凤台四中举行“国家安全 青春挺膺”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宣讲、朗诵、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图为当日,凤台四中学生在观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书画展。

    本报记者 陈 彬 摄

  • 树牢国安理念 夯实国防根基

    本报讯“如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请拨打12339。”4月14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前夕,大通区人武部干事走进市第十五中学,为七年级200余名师生带来一堂题为“凝聚国安意识,锤炼国防担当”的国防教育课,并组织国防装备现场讲解和展示,在春日里掀起一股“国防热”。

  •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共筑国家安全防线

    4月15日上午,田家庵区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为主题,在区政府大院门前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集中宣传活动。图为工作人员向市民科普国家安全相关知识。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何 川 摄

  • 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进度居全省首位

    本报讯 为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管并重、平灾结合”的要求,我市扎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提升抵御和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目前,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进度居全省首位。

    在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我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全市170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室内型场所占比38.33%,室外型场所占比61.67%,实现城区15分钟覆盖率达95%,构建起分级分类、平急结合的全域安全保障网格,形成“室内外互补、平急结合”的防灾空间格局。

  •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眼下,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就业市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也深刻影响了就业结构。一些新兴岗位的出现,既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劳动力市场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不少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跨领域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与AI算法等领域持续布局,对兼具工程、软件和数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技术门槛不断抬升,推动人才结构向“高技能+高学历”演进,复合型人才成为更受市场青睐的对象。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