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讯 4月11日上午,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全体会议在市政务中心召开。市政协副主席张天舒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通报了2025年市政协工作要点、重点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计划、重点课题研究计划等;听取了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关于2024年度工作情况及2025年工作计划的汇报。
十六届市政协四次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协委员、中国联通淮南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章轶的发言《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倍受关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在听取发言后当即批示,由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开启,智算作为重要“底座”支撑,已成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资源要素。安徽省作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部署中长三角数据中心集群的一部分,正在加快建设和布局智算中心。2023年,我市大数据基地年产值突破128亿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全市共有4个在建数据中心,规划智算2300PFLOPS。
本报讯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通过精准分层培育、融合教学模式和全链条服务生态,我市聚焦“三个创新”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从“单向传授”向“多元赋能”转型,有效破解了农业人才短缺、技术应用滞后等难题,巩固拓展了乡村振兴基层人才根基。
我市创新构建“分层分类+动态调整”精准培育体系,根据农民产业领域、技能水平和发展需求划分培育层级,分层分类培育,将学员分为新型经营主体从业者、农机手、畜牧兽医人员等类别,设置48至128学时的差异化课程,涵盖综合素养、专业能力与实践实训,毛集实验区通过分层培训带动2000余名农民增收。通过调研分析调整课程内容,做到动态需求匹配,精准培育,寿县、潘集区针对粮食种植户开设良种选购、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并针对合作社骨干增设管理经营培训,实现了因需施教,针对性培训。
新场景激发新活力。4月11日至13日,淮南城市面包咖啡节在春申里文旅街区举办,系列活动集美食、文化、社交于一体,吸引大批市民游客现场消费体验。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摄
本报讯 4月11日,我市第80例、8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怡曼、王彦策,同时在安徽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室顺利完成捐献,他们分别采集了270毫升、285毫升造血干细胞,为北京和上海两位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80例,成为全省突破80例的3个市之一。
本报讯 近年来,田家庵区安成镇始终坚持“乡村振兴、农旅强镇”战略,通过政策支持帮扶、群众积极参与、社会资本引入等多项举措,深入挖掘河湖山水自然资源、革命纪念馆、村史馆等红色资源禀赋,结合诗遥湾项目、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等项目建设,逐步培育并形成了优质粮食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农民返乡创业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沃之野研学基地等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本报讯 4月11日上午,谢家集区第37个爱国卫生月集中宣传暨义诊活动在鸿朗双拥文化广场举行。以“爱卫新篇章 健康‘心’生活”为主题,志愿者在活动中宣读了《爱国卫生倡议书》,有关单位开展了健康科普、咨询和义诊活动,文艺爱好者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活动旨在大力弘扬爱国卫生的优良传统,践行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守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是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的要求;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任务。新型消费具有数字化、个性化、场景化特征,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引导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强化供需精准匹配,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增长动力。
近日,凤台县关店乡村民抢抓农时,不负春光,及时播种土豆、生姜,栽培辣椒、茄子等经济作物,为增加经济收入来源拓宽增收渠道。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唐家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