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熊聆邑
当我们提及格非,那些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小说不自觉地就会浮现脑海。《登春台》作为格非暌违四年后的力作,不仅延续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超越,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却又情感深沉的都市世界。
小说的结构布局精巧而富有创意,与《儒林外史》的连环钩锁相似,通过穿引承接的手法,让四个章节形成故事回环。这种结构不仅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还赋予了读者更多的解读空间。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故事。这种设计不仅考验了作者的写作技巧,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朱宜尧
李达伟的文字是有灵魂的。迂回繁复的叙述,好似生命的一种幽微体现。每次阅读,都是一种全新的进入,在他所营造的“语言苍山”中寻觅出路,似一片落叶,顺着溪流,追寻着汇入江海。
这反倒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致和耐心。阅读于我而言,如入苍山,更像是一种久违了的生命的重塑。
吴 昆
关于过年的民俗书籍不少,可大多数有些空洞无物,或者同质性高,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的《中国年俗》这本书却并非如此,这本凝聚了总台团队的集体智慧的书,既有专业的深度,又不乏多元包容的广度。
初见《中国年俗》,那装帧便先抓住了人们的目光。喜庆热烈的中国红封皮,恰似新春时节满街高挂的红灯笼,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其上烫金的传统年俗图案,灵动的剪纸生肖、飘逸的福字,在光线映照下闪烁微光,仿若带着祥瑞之气。指尖轻触,质感厚重而踏实,似能感知到历史沉淀的分量,仿佛每一页都藏着往昔岁月里的声声爆竹、袅袅炊烟。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意象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共呈现了16种鸟兽,作者借助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更迭,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书中所呈现的3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些虽然名声在外,但却隐藏着人们从未留意过的精彩细节。透过这些文物上的动物片段,读者会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现实与浪漫,从中领略中华文明独特的创造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作品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背景,以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诗性书写,讲述了三个上海孤儿融入草原生活的故事,再现了历史深处的鲜活的童年命运。该作带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作家许廷旺对草原文化、牧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谙熟,让其作品带有真实而强烈的震撼感。血肉丰富的叙事技巧,字里行间的浓郁情感,形成了叙事冲击力。
孙功俊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活着,有人活得幸福自在,有人活得卑微无奈。女作家乔叶小说集《最慢的是活着》,为“活着”这一人生课题作出了新的注解。
全书收录了作者近年发表的《最慢的是活着》《叶小灵病史》《给母亲洗澡》《明月梅花》等四篇小说。四篇小说如四面明镜,反射出不同角度的亲情与女性觉醒。不只是文字的交织,更是作者心路历程的折射,见证了一个作家由内而外地成长与蜕变,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呈现出生命的真谛。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撰述出现了流派纷呈、方法各异、观点多元的复杂局面,甚至有过激烈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历史撰述的许多精彩“交锋”,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如何撰写“古史”部分。本书对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作了条理清晰、材料充实的阐述和探究。以中国“古史”建构的具体“问题”(如分期与断限问题、“古史”撰述对神话传说材料的“处置”方式、考古学的发展与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问题、历史撰述中如何阐释人种起源问题、历史撰述中如何阐述国家起源问题)为导向进行论述,具体“问题”之中,则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加以展开,各个“问题”之间亦存在联系,力图横向研究与纵向探讨相结合,进而呈现出中国“古史”建构的整体面貌。本书依托史学史专业,调整问题意识,改进考察方法,旨在从“史著”和“史家”研究的老话题中挖掘出新的意义,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