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俗华彩 思文化传承

——读《中国年俗》

版次:A02  2025年01月11日

吴 昆

关于过年的民俗书籍不少,可大多数有些空洞无物,或者同质性高,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的《中国年俗》这本书却并非如此,这本凝聚了总台团队的集体智慧的书,既有专业的深度,又不乏多元包容的广度。

初见《中国年俗》,那装帧便先抓住了人们的目光。喜庆热烈的中国红封皮,恰似新春时节满街高挂的红灯笼,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其上烫金的传统年俗图案,灵动的剪纸生肖、飘逸的福字,在光线映照下闪烁微光,仿若带着祥瑞之气。指尖轻触,质感厚重而踏实,似能感知到历史沉淀的分量,仿佛每一页都藏着往昔岁月里的声声爆竹、袅袅炊烟。

缓缓翻开书页,一场跨越时空的年俗之旅就此启程。从寒冬腊月的筹备说起,“腊月初八,冻死寒鸦”,一句俗语瞬间将人拽进了那个呵气成霜的清晨。书中细致描绘老人们天还未透亮,便就着微弱灯火在厨房忙碌熬粥的模样。杂粮、豆类、干果汇聚于一锅,随着咕嘟咕嘟的声响,热气腾腾而起,满屋子弥漫着谷物的芬芳。街头巷尾,孩童们拍着手唱着腊八的歌谣,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那传承数代的熬粥配方,精确到每一味食材的比例,尽显民俗在民间土壤扎根之深,代代滋养着平凡生活。

春节前夕的扫尘,被书写得活灵活现。全家老小总动员,扫帚、抹布齐上阵,屋里屋外瞬间热闹起来。尘土飞扬间,仿佛真能把旧年积攒的晦气统统清扫干净。书中巧妙穿插各地扫尘习俗的细微差异,北方地势开阔,人们登高擦拭房梁,盼着“除旧登高”开启新局。南方水巷幽深,家家户户细致入微清理角落,一丝一毫积灰都不放过,图的是“不留旧患”,新年顺遂。这般对比,恰似一幅民俗拼图,拼凑出年俗在广袤华夏大地千变万化又一脉相承的奇妙图景,无一不指向对新春全新气象的炽热向往。

年夜饭的章节,无疑是全书最温情脉脉的高潮。阖家老小围坐桌旁,满桌佳肴各有故事。红烧鱼端端正正摆在中央,完整的鱼头鱼尾翘立,承载着“年年有余”的质朴心愿。胖嘟嘟的饺子形似金元宝,包裹的不仅是鲜美的馅料,更是对财富、福气满满的憧憬。文字行间,烟火缭绕,欢声笑语仿佛要冲破纸张。穿插其中的老照片更是神来之笔,泛黄画面里,亲人们脸上绽放的纯真笑颜,定格了往昔岁月里最暖的团圆时刻,让这份年俗里的天伦之乐触手可及。

拜年走亲访友的段落,则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社会人情风俗画。晚辈们穿戴一新,恭恭敬敬行礼,长辈们笑盈盈递上红包,附上声声诚挚祝福。邻里之间互道问候,几句家常,暖了寒冬,浓了情谊。即便当下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书中仍着重强调这当面问候的难能可贵。它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家族亲情,加固邻里友爱,让社会关系在年节的互动里愈发坚韧。

掩卷沉思,《中国年俗》远非简单的民俗资料集。它用平实真挚、毫无雕琢的文字勾勒场景,唤醒沉睡心底的儿时记忆。在现代生活的高速轨道上,年常常一闪而过,失去了往昔的醇厚韵味。这本书恰似一位知心老友,轻轻牵住我们匆忙的脚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年俗里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它轻声诉说,年俗绝非是该被时代浪潮卷走的陈规旧习,而是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胎记,蕴含着对家和团圆的不渝坚守,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期许。

过年这份情怀,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时刻提醒我们,传承年俗不在形式的复刻,而是用心汲取其中温暖与希望,让岁岁年年都盈满深情,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