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通讯员 陈誉洋 本报记者 朱庆磊
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本报讯 近年来,大通区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最根本、最关键、最紧迫的战略任务,着眼于“选育用”等关键环节,坚持严选优育、一线墩苗壮骨,奏好年轻干部成长“三部曲”,推动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脱颖而出。
着眼于“选”,奏响“源头活水曲”。该区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谋划”,出台制定《大通区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文件,实施“选苗储备”计划。实施优秀年轻干部“新苗领航”计划,通过“公开选拔、个人自荐、组织举荐”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择优确定40名“好苗子”纳入组织视野,动态管理培养,确保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不断蓄足年轻干部“源头活水”。建立“1+N”非任用考察识人体系,多角度、立体式、近距离,发现识别优秀年轻干部,为“隐藏”年轻干部精准“画像”,分类建立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规划等领域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近年来,大通区已掌握各层次优秀年轻干部112人,并通过重难点工作联攻等方式,多方印证能力素养。
眼下,1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鸳鸯又迁徙到大通区鸳鸯湖公园越冬栖息,或在湖面上戏水,或结伴空中飞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鸳鸯为冬候鸟,它们每年都按时返回大通区鸳鸯湖公园,表明该区域是鸳鸯等珍稀鸟类的理想越冬栖息地,折射出我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图为鸳鸯在水面上嬉戏。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本报讯 近年来,大通区工会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组建劳模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打造“工会+劳模”工作品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积极贡献。
产销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全国农业劳模王献珍,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深化“劳模带货 通达九州”工作品牌,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引入现代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周边农户生产水平。通过建设农产品展示厅、直播带货厅、助农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区域,配备冷链配送设备仓库和生产车间,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支持。建立“直播+电商+农产品+农户”销售模式,有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销售量。近年来,合作社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各类农产品约60万斤。
“之前这里是个臭水沟,杂草丛生,蚊虫多还有蛇,村民都害怕。于是,大家聚在‘祠堂议事厅’,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决定开展综合治理。经过综合治理后,臭水沟变成了生态塘,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近日,记者在大通区上窑镇方楼村采访时,村民指着整治后的大塘开心地说。
本报讯 近日,大通区洛河镇“五老说事团”在洛河村五老说事点开展宣讲活动,说事团人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优秀党员榜样,实践“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内容进行交流和分享。
宣讲会上,说事团成员向在场群众讲述了《六尺巷》的典故和黄文秀、黄以孟等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随后,说事团老党员、老干部们与群众进行交流,结合讨论基层治理中所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村里的具体事务,通过群众身边的一个个实际案例,用乡语土话让方针政策变成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