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短短百字不到的讲述,将魏晋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只是不知道如果把时间移一移,将冬天换作夏天,王子猷是否还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洒脱。
因为未知,所以尽可想象一番。于是,脑波流转处,我们似乎看到烈日如火的晌午,一个头上裹着汗巾的年轻人坐着一艘小木船大汗淋漓地去拜望一个朋友,眼看着就要到朋友的屋门口了,年轻人忽然想起此时朋友有可能在睡午觉,不愿去打搅,便又坐着船慢悠悠地回去了。与雪夜造访不同的是,夏日时节的不约而至,因其酷热,要少许多的诗意。但折腾归折腾,足见交情。想来,一个肯冒着日头的蒸煮来看你的人,必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向野平喜欢吃柿子,儿时家穷,柿子是深秋初冬的最好零食。甜,饱肚子,放牛时也要带两个。
刚过冬至,父母又送柿子来了。向野平回来时,父母已在客厅坐好,他们有钥匙。
招呼罢,就吃柿子。
第一口还没有咽下,向野平就“呸呸呸”地吐。这柿子有点酸,还有生胶味,散发出地沟油的臭。
日子,要经得住闲,才能过出味儿。
就好像一段感情。忙,并不难。人忙亦忙,有样学样。看别人过各种纪念日,各种浪漫的小花招,皆可信手学来。于是,看起来也就有了恩爱的模样。
可看似恩爱,却未必经得起闲。忙的时候,有千百个机会,可以制造话题,吸引注意力。可一旦两人对坐,闲下来了,两颗心便没有了掩饰。合得来,便是惺惺相惜;合不来,尴尬癌便得发作。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弥漫着浓浓亲情的假期,还是迎来了尾声。尽管有着万般的不舍,我们一家四口,还是要离开老家的父母,踏上返城的归途。
父母帮我们往车上收拾东西,各种大包小包的土特产,直到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你们再往车里塞,就把家都搬走了。”
老太给老头修脚指。院子中央,大树底下,放着两把竹椅,一高一矮面对面,老太坐下面老头坐上面。老太将老头的一只脚揽进自己的怀里,用手轻轻捏着,另一只手握着指甲刀,身体微微前倾,一副老花镜滑到鼻尖;老太技术娴熟,精雕细琢,仿佛在做一件工艺品,刀锋过处,旧的脚指甲像朽木一样纷纷掉下,一会儿,原来厚厚的高低不平的指甲变得又平整又光滑,这功夫非一日之寒。修完一只脚,她有些累了,直起腰来,歇一歇,继续修,直到将十个脚指全部修完。然后,又取出一瓶橄榄油,做足部按摩。
它是一只自负的鸟。
它不仅长相俊美、声音动听,还有一双有力善飞的翅膀。当然,这样的鸟,也是捕鸟者的目标。但它认为什么样的笼子都困不住它。它曾经也有几次因为大意被捕获关进了笼子,最后都趁捕鸟者给它喂食时逃了出来。
但这一次,它不想逃了。
那是一只黄金笼子。当捕鸟者提着它走进小树林时,其它的鸟都惊慌地扑楞着翅膀飞走了。只有它伫立枝头没动。
时值盛夏,热浪滚滚而来,时下的人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抵挡酷暑的来袭。空调、电扇、遮阳伞、凉席、扇子是必然要用的,西瓜、冷饮是必然要吃的。说到吃的,我脑海里最难忘的要数酸梅汤了。
1976年我才8岁,我们家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那时候条件艰苦,夏天村民们能够防暑降温的主要用具就是凉床、凉席了,没有电风扇,母亲会给我们每人一把蒲扇,既可以扇起清风,也可以驱赶蚊虫的肆意叮咬。母亲会在下午时分,煮一碗绿豆汤给我们解暑。
老李是一个靠谱的备课组长,他领导下的运盐河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但最近,老李总是颈椎痛,备课组长的工作,他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了。于是,他向年级主任老张提出辞呈。
“你老李不干了,我上哪儿去找‘靠谱’的备课组长?”老张一口回绝了老李辞职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