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8日 第A01版:大通新闻
  • 打造治水新模式 让“河长制”实现“河长治”

    本报记者 朱庆磊

    高塘湖位于淮河南岸,跨大通区、凤阳县、定远县、长丰县,湖面总面积7.5万亩,其中大通区境内4.3万亩,流经孔店乡、九龙岗镇、上窑镇三个乡镇,是我市水产养殖基地之一。

    为保护好高塘湖一湖碧水,大通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进河长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多方协作治水新模式,广泛动员志愿者、党员干部、群众、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高塘湖管护行动,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唱响了河湖生态保护的“大合唱”,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努力实现高塘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目前,高塘湖湖区水质改善明显,部分水域已达到Ⅲ类指标,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讯 大通区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镇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位推动,强化统筹协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不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专项工作会进行调度,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在充分考虑农村污水来源、去向、处理方式,认真听取群众需求和建议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 推广“羚羊”平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本报讯 今年以来,大通区积极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快全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大通区经信局联合乡镇已完成企业注册“羚羊”平台69家,帮助69家企业申领省经信厅关于数字化经济推广发展优惠券共计69万元。

  • 战高温 保生产 促发展

    近日,位于大通工业新区的中能建建筑集团淮南至精钢结构分公司员工坚守生产一线,确保承接印尼、土耳其等国的项目钢构产品如期交付,7月份计划完成产量约1400吨,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面对高温天气,大通工业新区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抓安全保生产,推动发展提质增效。

  • 打造“一周一学法”特色普法品牌

    本报讯 近日,大通区大通街道“一周一学法”培训班正式开班,大通街道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社区“两委”负责人等近70余人参加培训。

    “随着市域社会治理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不断进步,面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行属地管理等新任务、新要求,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城市管理、抓好消防安全、维护信访稳定等工作,要求乡镇街道、社区干部既要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教导员、引导员,又要当好落实工作的组织员、战斗员。因此,全面提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整体水平和法治素养,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大通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街道紧抓“关键少数”,打造“一周一学法”干部学法特色品牌,推动街道社区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并将所学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至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 “小村约”撬动基层“大治理”

    近年来,大通区洛河镇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加强村民自治体系建设,充分激活“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群策群力,村规民约更“合身”。该镇根据政策法规,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上级指导、村级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辖区内5个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党员及村民代表的意见,细化遵规守法、勤劳致富、保护生态、珍爱土地、科技普及、移风易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内容,结合村情民情,与德治、法治有机融合,制定出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机、易落实的“一村一规”。同时,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加入处罚措施,着力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性、彰显实用性、突出实效性,“规”范乡村文明新风尚,“约”定和美乡村新图景,激发村民自我管理意识,提高村民参与度和自觉性。

  • 念好“三字诀”拧紧生产“安全阀”

    本报讯 大通区上窑镇深入辖区燃气经营户、居民用户、液化气供应站等重点场所,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用好“宣”字,周密安排部署。该镇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燃气安全,全面铺开燃气安全检查工作,把网格员、志愿者发动起来,多渠道开展宣传。深入辖区企业单位、学校、医院、小区等人群聚集场所,发放燃气安全使用宣传单,全面普及燃气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切实筑牢“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防线。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