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助推乡村振兴

版次:A01  2023年07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大通区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镇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位推动,强化统筹协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不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专项工作会进行调度,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在充分考虑农村污水来源、去向、处理方式,认真听取群众需求和建议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该区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线下通过播放村委会广播、公示栏张贴宣传单、制定村规民约和集中宣传等方式,线上通过发布网站信息、微信群消息等方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引导村民树立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理念,在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生态的好习惯。

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治理。今年以来,该区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结合镇村实际,采取建设生态塘建设或大三格的方式对辖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同时,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对农村生活环境进行治理,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具有大通特色的生活小镇。

(本报通讯员 王子欣 万 婧

本报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