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沈国冰
公元前238年,楚国迁都寿春的第三个年头。
那个把楚国都城从钜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迁往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在寿春当了三年楚王的楚国考烈王熊完,因病去世了。
楚考烈王熊完,活了52岁。
春秋、战国所有的王,楚考烈王熊完既不算短命,但也不算长寿。
时光走进夏日,村头的荒野处,又长出了野生大豆,那细长的茎蔓在草丛中延伸,并缠绕向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她从远古走来,扎根淮河两岸,见证了大豆家族的进化史、耕作史,一年又一年,向人们述说淮河流域的农业历史文化。
大豆古称菽。《周记·职方式》记:豫州“宜五种”。豫州包括淮河流域的一部分。“五种”是黍、稷、稻、麦、菽。这说明经过原始农业时期的探索与实践,淮河流域适宜种菽,菽已成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并得到官方认定。
宋代的李定,不简单,出手就关乎两起大案、要案:一起是庆历四年(1044年)的苏舜钦案,一起是元丰二年(1079年)事关苏轼的“乌台诗案”。两案,间隔35年,会不会与苏轼诗中的“寿州李定”有关?
苏轼取道寿州,发端于熙宁四年(1071)赴任杭州通判。苏轼此次途经寿州(今凤台县),纯系因人、因事而定,他于当年七月离开京都开封,先到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拜谒知州张方平、看望任州学教授的弟弟苏辙;又到颍州(今阜阳市),拜见恩师欧阳修。接着,由颍水乘船顺淮河抵达寿州。在正阳关颍口入淮时,苏轼置身“枫叶芦花秋兴长”的深秋,烟雨朦胧,作诗《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不由联想起“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的场景,颇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