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淮上大豆文化

祁家录

版次:03  2024年06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时光走进夏日,村头的荒野处,又长出了野生大豆,那细长的茎蔓在草丛中延伸,并缠绕向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她从远古走来,扎根淮河两岸,见证了大豆家族的进化史、耕作史,一年又一年,向人们述说淮河流域的农业历史文化。

大豆古称菽。《周记·职方式》记:豫州“宜五种”。豫州包括淮河流域的一部分。“五种”是黍、稷、稻、麦、菽。这说明经过原始农业时期的探索与实践,淮河流域适宜种菽,菽已成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并得到官方认定。

汉以后,始称菽为豆。西汉农学家汜胜所著的《汜胜之书》中记载。“夏至种豆,不用深耕。”沿淮流传的农谚说:“夏至种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同时,民俗还说:“黄豆遮黑就能出,”也是说不要深埋,这与史书所记十分吻合,可见,淮人一直承传着大豆的历史文化。

清代著名方志学家李兆洛,在《凤台县志》中记载:“黄豆中压油、造腐,所种最广。”沿淮本土称大豆为黄豆,李兆洛在志书中纳乡土之称,实为重民俗之举。从这简短的记载中,可见清代中期,黄豆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最广,而原因是黄豆可以压油、造腐。这位知县大人已经注意到,黄豆与加工制品的产业链关系,大面积种植可造福民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豆的种植面积有了确切的文字记录。50年代初,阜阳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已超过800万亩。据《淮南市农业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祁集、平圩、高皇等乡镇,连片建成8万亩大豆生产基地。并记述:“祁集等乡镇所产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脂肪,是制作豆腐的理想原料。”当年,淮南市立足本土建设生产基地,产出优质大豆发展豆腐产业,以无公害叫响名牌产品,以豆腐打造城市名片。

生产优质大豆,除了沿淮具有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外,人们还传承和发展了历史留下的优良品种。据志书记载,沿淮地区史上有很多大豆品种,明代种植的红毛、大白壳、白花燥等品种,至今在民间还有零星种植,这是历史留下的农业文化遗产。本土生产的优质大豆,现在是豆腐作坊的抢手原料。据豆腐作坊反映,目前,市场上转基因大豆批量大,价格也比较便宜。但用这种大豆做不出又白又嫩的豆腐,只能用来做千张、干子。可见,要生产优质豆腐,不能依赖转基因大豆,还应当立足本土,发展传统的优质大豆,保证豆腐有正宗的优质原料。

沿淮地区几千年来形成的大豆文化,还表现在民俗习惯和口传谚语等很多方面,对大豆的生产、储存、加工等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农谚说:“黄豆开花,墒沟里张虾。”喻意大豆开花结荚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所以种大豆最怕“夹秋干”。而现在有水渠送水,有机泵抽水,解除了农民的忧虑。“六月草,棒打倒。”过去,农民在三伏天锄豆田,那真是“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近些年普遍推广化学除草,农民不再扛锄下地。但是,过度使用农药,又会造成药害,使大豆品质下降,以致影响到消费人群的健康。

民间习俗对大豆的精选。储存非常讲究。大豆脱粒前要带荚晒干,脱粒时用石磙轻轧即可,脱粒后用木掀趁风扬起,吹去杂质,落地后取“上风”处籽粒最优。储存大豆要防潮防霉,但防潮不能暴晒,只能“出风”。所谓“出风”,就是在通风处扬一扬,让凉风吹吹即可。如果摊开曝晒,大豆会炸皮而影响商品质量。

大豆可加工多种产品,这些产品大多都是历史留下的传统工艺。豆腐出自淮南,淮南的豆腐工艺名扬天下,虽然现在多是采用机械化生产,但工艺流程仍然延续古法。现在,民间流行最广泛的加工是“捂酱豆”,这是承传历史文化的家常菜。人们将黄豆煮熟后摊开,上盖麻叶或葵花叶,几日后大豆出现霉丝,先白后黄再转为黑色,以现黄霉最佳,取出晾晒即可。如今,有些小作坊和农家乐饭店,自制的“神仙豆”,就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做出的家常小菜。当人们进入乡村旅游,品尝到本土的豆腐和神仙豆,自然会领略到淮上的大豆文化。

尽管时代变迁,而野生大豆在淮南这块土地上,并没有消失湮灭。大豆从历史上走来,大豆文化是大豆产业之根。相信,随着新时代的征程,一定能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取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