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第03版:读书
  • 生命真好

    郑 婕

    毕淑敏在《海拔五千的青春》一书中,以女性温情、感性的视角通过二十三篇精美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几十年前海拔五千多米的国家边防线上五位年轻女兵驻守边疆的故事。一个个故事就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蓝天与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本书的语言是极为生动的。比如这段:“肋骨好像变成了八脚章鱼,紧紧地箍着肺,让它没法像平时那般自由扩张。脑袋里装满了打火石,摇一下就金星乱冒。”如此细致又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一瞬间仿佛置身高原,即使是从未去过高海拔地区的人也能从中体会到近似窒息的缺氧感。

  •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歌者

    胡胜盼

    浅黄色的外封,山林在秋色的浸染下,藏在嗅觉里的故乡,似乎会渗透纸背,向着读者的鼻尖氤氲开来。梁晓声散文集《那时我在山间歌唱》,亲切而又淡然地诉说着温馨。

    梁晓声的笔触好像只为描摹世间百姓的悲欢离合,不入云中天,只在人世间。《那时我在山间歌唱》精选散文47篇,包含《我的父母》《父亲的演员生涯》《我和橘皮的往事》《紧绷的小街》《第一支钢笔》《积极的人生不妨做减法》等经典篇目,分为五个部分:生命底色、道阻且长、坐观剧场、夹岸风光、人生真相。作者写人间百态的清醒,谈孤独和压力,说成功与完满,话怀旧和喜悦;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字里行间透射出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

  • 用诗歌雕刻生命的繁花

    全 筌

    年过半百的外卖大叔王计兵,骑着电动车,缓缓爬上一个斜坡。这像极了所有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瞬间——生活艰难,每一步都要拼尽全力才能向前。幸好,王计兵有诗歌和文字。《赶时间的人》是他的诗歌合集,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本文字救赎之书。

    王计兵出生于苏北一个极度贫穷的农村家庭,初中辍学,外出打工,辛苦飘零过半生。19岁的他跟随建筑队远赴沈阳打工,无法融入中年人的家长里短、江湖义气,他在路边书摊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旅。为生活所迫,他后来回乡在沂河里捞沙支撑生计,细沙将皮肤打磨得钻心般的疼痛,读书写字犹如一剂良药,抚慰了他的伤口。有一次,他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了投稿邮箱,“我就像一个溺水者发现了一块木板一般兴奋”,随即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小车进村》,打那以后,他开始构思长篇,思索人物的内心独白。也许是太过执着,他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写作状态,激化了父子矛盾,创作的20万字手稿被焚毁掩埋于桃园的新泥里。碾落成泥更护花,他的文字之路,并没有因此而搁浅,反而在心中酝酿出一树繁花,只是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或写在顺手捡来的纸张上,或写在拾荒而来的废纸箱上,那些文字并没有成为口口相传的佳作,但对于作者来说,那些文字,是自我救赎的痛快出口,引领他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就如他所言:“如果人生是豆角,诗歌就是那根供藤蔓攀援的竹竿……”

  • 《我们好好 聊聊》

    这是一部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对话。作者用感人、幽默而又足够特别的图像形式书写了自己作为美国亚裔女性、亚裔母亲与亚裔女儿的日常。

  • 《花经》

    这是一部讲述花木栽培种植的经典著作,一部园艺百科全书,收录了100多幅专门绘制的彩色手绘插图。

  • 朴实中见大雅

    任蓉华

    “本来我是学油画的,阴差阳错与木刻刀结缘了六十余年,无怨无悔,反而正好满足了我的创作欲望。”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在回顾自己的木刻生涯时,发出了此般感慨。《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一书不仅记述了杨先让“一刀一笔任平生”的版画艺术创作经历,还收录了他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涉及历史时代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多种题材,刀锋所至,真挚生动,入木三分,线条或激昂澎湃,或浪漫抒情,迸发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 《未弃之物》

    作者以母亲生前留下的物品为中心,拼接了记忆碎片,为读者描绘了一位波兰的犹太妇女形象,构建了母亲的个人史、生命史与家族史,民族的苦难与全球的脉动、个体的经历与世界的演变交织在一起。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