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蓉华
“本来我是学油画的,阴差阳错与木刻刀结缘了六十余年,无怨无悔,反而正好满足了我的创作欲望。”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在回顾自己的木刻生涯时,发出了此般感慨。《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一书不仅记述了杨先让“一刀一笔任平生”的版画艺术创作经历,还收录了他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涉及历史时代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多种题材,刀锋所至,真挚生动,入木三分,线条或激昂澎湃,或浪漫抒情,迸发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艺术家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否则艺术便会沦为无生命的空壳或虚伪的粉饰。“我是一个感情多于理性的人,不感动我的事物我决不画,也决不刻。”书中,杨先让回顾了创作版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过程,该作品展现了刘胡兰等七位烈士的光辉形象。1963年,杨先让深入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名刘胡兰村),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烈士家属,不断采访,多方印证。当时没有照片等形象参照,仅凭人们的口头叙述,所以需要反复琢磨和调整。在定稿前的观摩会上,随着画稿的慢慢展开,人群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哀号,“观摩会变成了悲痛的号哭场面——喊爹的,喊哥的,喊儿子的一片哭声,刘胡兰的父亲蹲在一旁双手掩面哭泣。”
个人的艺术实践,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影响。版画《喜悦》和《亲人》是杨先让对藏族农奴翻身做主的歌颂。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百万翻身农奴第一次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内心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当我看电影《农奴》时,泪水一直在流,西藏农奴人身地位的解放才是名副其实地获得了人权。”《新宅》和《村里的喜讯》勾勒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社会风貌,远端的高楼大厦正在建设,近端的居民小屋被喜字、剪纸窗花、新自行车等所围绕;一位老农民喜获一台电视机的奖励,高兴得将电视机紧紧抱在怀里。而刀法跳动的麻胶版《花房》,则给人们带来了色、香、美和希望。
名人肖像是杨先让版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怀念周总理》《颂周公》《白求恩》《弘一法师》《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线条洗练,气韵传神,非以饱含深情之刀而不能刻之。他作品中的人民总理形象朴素、亲切,刀法贯通,用娴熟的传统笔意韵味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情怀。“我让周总理处于青山绿水、松柏花香之间,虽然天空乌云滚滚,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普照大地。”君子兰花有两种,一种花朵向上开放,一种花朵低垂向下,杨先让采用了后一种花式,象征着周总理是一位虚怀若谷的伟人。为了表达群众对周总理的敬意,他还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题字形式,并加盖图章,突破以往木刻版画创作的表现格式,更多了几分亲近感。
刀笔生花,方寸之间藏乾坤、见大雅。翻阅《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可以领略到杨先让的多彩人生和纯粹的艺术气质,拙朴、自然、精妙的艺术手法,以及版画作品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
对于这样一门刻刀与木头碰撞的艺术,杨先让追求的是“朴实”二字,面向生活,恪守写实手法,使情感与技巧交融,深度展现真、善、美。他把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所处时代的真切感受刻入坚硬的木板,刀刀见真功、见真意、见真情,别具一格,铮铮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