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二十四节气是“宇宙天地间、日月星辰人”有规律运转,形成四季有序、万物有时的记载传承;是中华先民智慧推演和生活实践的结晶,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今天,淮南提出申创中国二十四节气之城,便是共续不解之缘、共赴千年之约。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与门客编撰的《淮南子》第一次将其完整记录,并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2016年11月30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深入探讨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庆祝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安徽分院落户淮南,助力淮南申报中国二十四节气之城,淮南日报社联合淮南师范学院二十四节气研究院、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安徽分院共同举办“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征文活动。
太阳笑容可掬坐在东山上
脚步轻盈,翻越雪岭
满载而归的小推车碾过冰河
涓涓人流,汇聚腊月
集市是片涨潮的海
缤纷的笑声
欢腾着斑斓的浪花
肥红瘦绿的顽童
仿若一群欢娱的小金鱼
畅游在万种风情里
旧年的最后一首诗
雪挨着雪织一张寂静的网
网住了原野的黑
却网不住梅枝上的嫣红
“沈从文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这段话是汪曾祺回忆恩师沈从文的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中的一段话。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耐烦”,意思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而今天,我们少的正是这种凡事都能“耐烦”去做的精神。什么才算得上是耐烦呢?可能我们平时并不太在意。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人、做事耐烦的人并不少,只是我们没有用耐烦的心思去观察、理解他们罢了。
柳絮般的大雪密密麻麻地下了一夜。一大早,主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杨乡长就接到电话,光华村有十多个草莓大棚,被大雪压塌。杨乡长打了个激灵,此时正是草莓坐果期,棚里容不得低温侵入,他放下电话抓起棉袄便下楼,开车直奔光华村。
在车上杨乡长通知村长,马上带领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先从重灾户开始,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需要什么材料立马汇报,他来解决。村长回话,自救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法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作为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腊八之美是否仅仅局限于“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的珍馐之粥呢?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其实,任何美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芳香四溢的腊八粥也不例外——这里特意强调“芳香四溢”,不免又会落入忆苦思甜的窠臼。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那衣难遮体、食难果腹的年代,一碗香喷喷、甜糯糯的腊八粥,早是进入凛冽的寒冬就望眼欲穿的。食材在头天晚上就已经准备好了,而粥是母亲清早就起来熬好的,不用大声命令和深情呼唤,咱们弟兄仨人就一骨碌爬出了温暖的被窝,简单地盥洗过后,便每人捧着一大海碗,坐到八仙桌上“哧溜哧溜”地吃将起来,那粥里飘出的香气与嘴中呵出的热气,很快就交融到一起,在眼前仿佛形成了一个迷离的梦境。用手轻轻地拂去氤氲的雾气,你会惊喜地发现,那发胀的枣子多么地妩媚,那扁平的桃仁多么地爽口,那紫红的豇豆多么地惹眼……如果不是饥肠辘辘,如果不是馋虫难挡,谁不愿意捧着这碗美轮美奂的腊八粥,好好地欣赏一阵子,再细细地尝,美美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