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4日 第A01版:大通新闻
  • 顶格战法,打好“双招双引”新攻势

    今年以来,大通区亿元以上新签约项目喜讯连连:投资10亿元的整区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1亿元的尚邦建设项目、投资15亿元“产学研”涡喷动力设备制造项目、投资1.2亿元的食品添加剂项目、投资1亿元的纳帕花开县域经济创新孵化基地项目、投资1亿元的世纪金源AI导视开发制造项目、投资1亿元的船舶航运项目、投资1.2亿元的年加工1000吨结构加工件项目、投资3亿元的年产60万吨矿渣微粉项目。“9个新签约项目总投资34.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数(18个)的50%。”大通区商务投资促进局负责人刘树兵告诉记者。

  • 稳预期强信心高效统筹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大通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常态长效,切实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该区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措施”,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紧盯“外防输入”不放松,坚决守住淮南东站、蚌合高速淮南东出入口等重要进出口和村居两条防线,突出重点人员闭环管理,以网格化管理强化社会面管控,5天实现一轮区域核酸检测全覆盖。自5月1日以来,设置核酸采样便民服务点6个,共检测社会面人员19.95万人次,平均日检测率达20.31%。

  • 精准发力助推民营企业做优做大做强

    本报讯 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中坚力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大通区牢固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的服务理念,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纾困解难用力。面对企业自身发展难题及疫情叠加影响,该区积极开展成长型、脱困型民营企业评定工作,做到“因企施策”“一企一策”;大力实施“一企一干部”,点对点帮扶企业,一对一贴心服务,打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为企业纾困解难。目前,全区39家规上企业,已复工39家,复工率100%;返岗职工近4000人,返岗率达99%;驻点服务过程中共走访企业697人次,收集问题106个,已解决106个,办结率100%。

  • 抓生产赶订单 奋力冲刺二季度

    大通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大通工业新区和上窑工业集聚区入驻的106家企业和39家区属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100%。各家企业加班加点,抓生产、忙订单,奋力冲刺二季度,力争实现全年发展目标。图为淮南市富华服饰有限公司员工在忙着赶制订单。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摄

  • 党建引领双向发力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本报讯 大通区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与辖区内企业的联动对接、双向发力,打好“组合拳”,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统筹联动,吹响复工“冲锋号”。该区出台《关于安全有序开展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组建复工复产工作专班,下沉一线、进企帮扶。各部门组建帮扶企业复产复工党员服务队,帮助企业解决人工、原料、资金、运输等方面难题,订购测温计、医用口罩、医用酒精等防疫物资,落实水、电、暖、气等要素保障。

  • 为党分忧勇担当 忠诚履职佑民安

    本报通讯员 魏胜磊 本报记者 朱庆磊

    面对此轮突发疫情,大通区各级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积极响应党委号召,主动担当、履职尽责,用忠诚和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抗击疫情战歌,展示了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和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给抗疫最迅速的响应

  • “周末不打烊”政务服务更贴心

    本报讯 大通区认真梳理公布《区政务服务中心周末服务事项清单》,针对业务量大的涉企、涉民政务服务事项,设立周末服务窗口,将为民办实事和顶格服务企业要求落到实处。

    据悉,自5月14日开始,大通区在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周末轮岗制度,开通节假日服务通道,设立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行错时延时服务。依托大通区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设置社保、医保、公安、税务等高频即办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周末和节假日线下服务。根据窗口实际运转情况,届时适时对周末轮岗窗口进行动态调整。在高频即办窗口推行预约制,企业和群众可通过“皖事通”节假日预约通道,预约后到现场办理。推行错时延时服务,为办事人提供咨询取号、方位指引、协助取号等服务。为确保当天取号、当天受理,对办事人在窗口办理各类服务过程中,因办理时间超过规定的办公时间,窗口提供延时兜底服务,直至该事项受理完毕。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