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中坚力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大通区牢固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的服务理念,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纾困解难用力。面对企业自身发展难题及疫情叠加影响,该区积极开展成长型、脱困型民营企业评定工作,做到“因企施策”“一企一策”;大力实施“一企一干部”,点对点帮扶企业,一对一贴心服务,打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为企业纾困解难。目前,全区39家规上企业,已复工39家,复工率100%;返岗职工近4000人,返岗率达99%;驻点服务过程中共走访企业697人次,收集问题106个,已解决106个,办结率100%。
项目申报发力。该区依托支持制造强省、制造强市、制造强区建设等涉企项目申报奖励补助政策,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区属工业企业进行项目申报,用好、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助推民营企业上规模、上台阶、上能级。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民营规上企业35家,产值过亿企业7家;获得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各4家;获得省级工业精品企业3家、获得市级工业精品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获得省级智能工厂企业1家;获得省级数字化车间企业1家;获得省级工业互联网企业平台企业2家;获得市级绿色工厂企业2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
政策兑现给力。该区针对企业成功申报的项目,及时到位兑现奖补政策专项资金,为企业带去实打实的“福利”。2017年至今,已兑现制造强省建设奖补资金共1606.4万元、制造强市建设奖补资金共1059.04万元,制造强区建设奖补资金共156.2652万元,合计兑现政策奖补资金2821.7052万元,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张利芝 本报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