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说到寿州城东北隅的“三步两桥”,人们总想到隔壁香火鼎盛的报恩寺,报恩寺又称“大寺”,的确是寿州城里最大的庙,但在它旁边,还有一座已经消失了的“小庙”叫武穆庙。此庙乡邦文献无载,如果细心的话,只是在光绪《寿州志》“州城图”上能找到“武穆庙”三个字。
何为“淮河文化”?从新世纪之初至今,已过去二十年的时间,但关于“淮河文化”概念的界定仍未取得学界普遍的共识,也仍处于需要继续深入研讨的过程中。
在“淮河文化”研究史上,对“淮河文化”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的学术界定,客观来看,是较为滞后的事情,远迟于“淮南文化”研究的实践本身。直到2007年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还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关于“淮河文化”概念的界定,“做这个工作的人很少”,“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艹
臣
春到淮河岸
田 刚 摄
淮河岸边的香蒿,是寿春人的独享专爱。人们根本不是计划挖采,却是竭尽全力食用。只要你有时间只要你有精力只要你有毅力韧性刨得到,可以说是欲刨多少就有多少,想挖多久就能挖多久。尽管寿春人对淮河香蒿年年挖岁岁刨,尽管淮河人最大限度攫取大自然赐给的这种美好资源,但却是淮河的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永远没有挖完永远没有刨尽。有时我想,香蒿不是野生的资源,它是老天兴旺发达寿春子孙,而赐给的法宝般的神物,老天任寿春子孙挖、任寿春子孙刨,只要每年春风一吹,老天赐给寿春子孙的香蒿神物,就会蓬蓬勃勃无穷无尽地生长起来。
“凤台县东北乡,沿淮一溜十八岗”。这是淮上传统地域文化的经典之句,概括了从凤台到怀远县边界以内,百里淮河岸边有名的原始村落。“十八岗”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不仅是淮上地标,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
百年以前,有民谣讲述“十八岗”的名称,形象比喻风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但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长期口头流传,民谣已不完整。笔者在民间收集,现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