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寿州城东北隅的“三步两桥”,人们总想到隔壁香火鼎盛的报恩寺,报恩寺又称“大寺”,的确是寿州城里最大的庙,但在它旁边,还有一座已经消失了的“小庙”叫武穆庙。此庙乡邦文献无载,如果细心的话,只是在光绪《寿州志》“州城图”上能找到“武穆庙”三个字。
祭祀岳飞的庙宇,一般都叫岳飞庙、岳王庙等,寿州的特别处就在于,以“武穆”命名岳飞庙,照我理解,孝宗继位后,岳飞的平反总是各种阻碍,拖拖拉拉,直至淳熙五年(1179年)追赠赐谥“武穆”,才算给予岳飞彻底平安。
据附近老人回忆,武穆庙坐北朝南,青砖灰瓦,两进院落,小小山门,石狮一对。进门一小天井,迎面是三间大殿,两边厢房,从大殿东山墙绕过,还有一个后园,拐角有井,清澈甘洌。大殿正中塑一尊岳飞坐像,头戴官帽,身披铠甲,右手握宝剑,左手持兵书,胸前佩护心镜一枚,身材高大魁梧,威武中透出杀敌的英气。坐像顶上,高悬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四字匾额。左为岳云,右为张宪。再以杨怀、牛皋陪祀。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故事,天下皆知。民间祭祀,不曾停止。遗憾的是,“破四旧”的时候,首先是岳飞的塑像被毁,庙宇得以保存。郑以禄老人回忆,有一天,他放学回家,刚走到三步两桥,就看到许多人在武穆庙吵吵闹闹,原来有人在砸岳飞像。他看到从岳飞坐像底下,发现一本线装的桑皮纸手抄本的书,书名叫《武穆侯岳鹏举传记》,翻开首页,就看到是那首《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正准备放进书包,不想被旁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一把夺去,随即丢进院子里正在焚烧杂物的火堆里。
武穆庙后来的命运可想而知,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后院坍塌,蒿草过人,大殿厢房,屋顶倾斜,长期被几个流浪乞讨人员盘踞。大家还记得,洒金塘沿有个叫张傻子的,以此为家,他养了几只鹅,其中一只公鹅,体格硕大,凶猛异常,人们都说,这老公鹅比一只看门狗还要厉害,过往的人们甚至“谈之色变”,路过快步而去,不敢停顿,更别想跨进庙门一步。这个张傻子可是不傻,他敬岳飞为神,逢年过节,尤其是岳飞遇害的年三十晚上,他都用瓷碗盛米,再插燃三炷香以示敬拜,没有想到的是,养鹅的不经意之举,竟神奇地保护了武穆庙免受歹人进去搞破坏。武穆庙直到1976年被彻底推倒,政府在原址建了卷烟厂。
岳飞所在南宋时期,淮河南岸的寿州是宋金对峙前沿,反复争夺的一线,长期处于战火之中,寿州城因此而屡遭毁损。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约定两国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从此,有了暂时稳定的南北格局。
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立主抗金,他虽然没有在寿州境内打过仗,但是,安徽从南到北,处处留下了岳家军横扫千里,威震敌营,收复失地的足迹。金军中甚至流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没有想到的是,战功赫赫的抗金英雄,却被宋高宗和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罪名残酷杀害,年仅39岁。
岳飞含冤死后20多年,宋孝宗继位,金国撕毁和议,再次再后南下,意欲灭宋,这时,封建统治者才意识到纪念岳飞在教化民众中的作用,于是,下旨为岳飞平反昭雪,颁布诏令,建岳飞庙,赐庙号:“忠烈”,又赐谥“武穆”,封为“鄂王”等。到了明代,全国各地纷纷建起岳飞庙。
据郑以禄老人说,大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寿州城东北菜农有每年“二月二,龙抬头”都有闹“土地会”的习俗,地点就选在三步两桥旁边的武穆庙。说是祈求风调雨顺,土地丰收,其实就是农人乘着春回大地,农忙快到之时,找个机会再热闹一回,酒肉一回,过了“二月二”没想头了,该干啥干啥,一年的辛劳又循环往复。
1942年是寿州城第三次为日军所陷的第二年,日据时期,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古城人们,备受蹂躏,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但民俗总有意想不到的顽强的生命,到了“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照常凑钱,摩肩接踵而来,给土地爷过生日,烧香祭祀,敲锣打鼓,叫卖吆喝,吃喝赌钱,好不热闹。没有想到的是,却引来了驻扎在附近马营的一个日本鬼子。只见他穿了一身便装,因为天气尚冷,戴了一个套在头上的“马虎头”帽子,双手笼袖,眼珠乱转,面无表情,样子很是特别。鲍继鼎有个外孙叫平安,当时只有八、九岁,非常调皮,这个精灵小孩却在人群中注意到了这个看热闹的主儿。乘着人多拥挤,上前就使劲推搡了他一下,此人趔趄,并无吱声,小平安得寸进尺,高声对旁边的姥爷说:“来了一个哑巴,来了一个哑巴。”众人投来目光,鲍继鼎还没认出哑巴人来,旁边有个“老几”酒喝多了,几步窜到那人跟前,照脸上就扇了“一儿巴子”,嘴里还骂骂咧咧到:“他妈的,根本就不是哑巴,倒像个小偷。”
鬼子被打懵了,又迅速反应过来,转身一把揪住小平安头发,上脚就踹,小孩痛得哇哇大哭,叫喊救命。众人见状,一哄而上,搂腰的搂腰,拽腿的拽腿,摁头的摁头,费了好大的劲,才将此人制服,摔倒在地。扯掉头上的“马虎头”帽子,附近的人们才发现,原来此人是日本驻军里买菜管账的文书。鬼子见势不妙,突然伸手往屁股后摸索,原来是掏枪。众人吓得纷纷逃窜。那几个“打人”的,翻墙进到大寺巷周家的院子,在屋里床肚底下躲藏起来。听到巷口鬼子叽哩呱啦乱叫,周乔修三叔知道这几个人闯了大祸,赶忙跑到大门口堵住追来的鬼子,鬼子端着枪,正在比划,他灵机一动,自己正在省第十一临中学日语,赶忙上来,用半生不熟的日语给他“赔不是”,说到:“太君,实在对不起,他们帮你当成‘三猫’(指小偷)的干活,对不起了,太君。”鬼子听到,居然有人用日语给他道歉,二话没说,扭头就走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人们只当没有事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鬼子没事了,城里的汉奸却不愿意了,露出丑恶嘴脸,为虎作伥地跑来找办会的头人,斥责他们胆大包天,不“兴人事”,居然打了太君,这还了得。于是,强令庙会终止,驱散人群。限定时间要把那几个“打人者”交出来。为免惹来杀身之祸,那几人连同平安这个小孩,硬被汉奸捉去,跪在鬼子面前道歉还不算,又凑钱在“聚红盛”请了一桌酒席,说是给太君压惊,汉奸们一番酒足饭饱后,此事才算了断。
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中国自古以来英雄辈出,但从来也不缺汉奸。岳飞所在南宋时期的寿州,因地处淮河南岸,曾经是投敌于金的大汉奸刘豫与南宋朝廷激烈争夺,数易其手的地方,也曾经被这个背叛国家的无耻之徒所立的“伪齐”长期割据。而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更是遭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的大汉奸之一——秦桧的陷害,君臣联手,夺其军权,污其谋反,逐出朝廷,直至以“莫须有”罪名被残酷杀害,制造了天底下“乃亡天理”的奇冤一桩。
日据寿州长达5年4个月之久,寿州城内就出现过像“小老鼠”之流的专为日本人卖命干活的臭名昭著的汉奸走狗,他们注定,一个也不被放过。回想武穆庙前“二月二”土地会上,汉奸们上演的一出闹剧,实在是令人不齿,也令人深思。没有想到,几百年前抗金的民族英雄,在纪念和祭祀他的“武穆庙”里,被现代汉奸们生生地又羞辱了一回。
突然明白了,寿州偌大城池,为什么要将武穆庙建在庙宇林立的东北一隅。历史上的寿州,从大辉煌又走过大悲情,那就是泱泱大国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楚国迁都于此又亡命于斯。如果照我浅薄之见,从屈子流放开始,楚国就不可遏制地走向衰落了。屈原在《离骚》中悲愤地写到:“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 ”。翻译过来就是,他们既因为我使用蕙草编成的衣带而废除我,还因为我采摘白芷而攻击我。总之,为了一自私利,要想除掉你,怎么都能找到理由,有时,甚至不需要理由,岳帅之遇和几千年前的屈大夫何其相似乃尔。好在,寿州城的东北隅,还葆有一株神奇的香草—离乡草,她年年生发,生生不息,既是高洁的品性之喻,传说又为楚国灭亡时将士拼搏时的鲜血所化,她散发的奇异的香味,姑且安慰过在此接受庙祭的岳飞,也无意中传承了伟大的爱国忠心和绵绵无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