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东北乡,沿淮一溜十八岗”。这是淮上传统地域文化的经典之句,概括了从凤台到怀远县边界以内,百里淮河岸边有名的原始村落。“十八岗”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不仅是淮上地标,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
百年以前,有民谣讲述“十八岗”的名称,形象比喻风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但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长期口头流传,民谣已不完整。笔者在民间收集,现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还有:
“火棍头子胡家岗,脆噜噜的苏(酥)家岗,
咬不动的丁(钉)家岗,馍馍不熟孙(生)家岗,
地皮不干曹(潮)家岗,油菜开花黄家岗,
河里点灯赵(照)家岗,菜瓜打锣段(断)家岗,
柳树发芽何(活)家岗,水冲沙土谢(泄)家岗,
三横一竖王家岗,言字加午许家岗。”
历史留下的村落地名,在凤台东北的淮河岸边,以姓氏带岗的并不是只有“十八岗”,除了民谣中说的十二岗以外,还有戴家岗、李家岗、谷家岗、吴家岗、陈家岗、张家岗、朱家岗、马家岗、连家岗等。在民间方言俗语中,“十八”表示很多,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如“十八口乱当家”、“十八年见一面”等。现在要说哪些岗在“十八岗”以内,只有民谣流传,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其余难以确认。
“十八岗”是沿淮村落文化的集中表现。古人选择村落住址,首先要适应自然环境,适宜生产生活。在沿淮生存,虽然水土资源丰富,但一定要住在高地上,避开洪水才能保证安全。因此,以岗建村是先人智慧的体现。沿淮村庄有很多“孤堆”、“台子”,同“岗”一样,都变现出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文化。
“十八岗”的名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姓氏为首。这说明这些“岗”开始形成,分别由一个家族开创,以后随着发展,族人共同居住成为村落。沿淮“十八岗”的出现,不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最早的村落历史有千年以上,较晚的村落也有三五百年。见于史书记载的原始村落,最早的是平圩镇赵家岗。清嘉庆《凤台县志》记载的古迹有五代时期的赵步。“赵步,以赵氏居此而名也。”“今新渡口南直紫金山,滩北为小河,又北距赵家冈嘴五里……旧名赵家渡,久无赵氏居此,而冈与渡尚以赵名。”赵家岗紧靠小河北岸,在一个岗头之上,古时村前高台上有龙王庙,新中国成立后修筑淮北大堤从村前穿过,淮河清障已将庙台铲平。现在村庄里仍无赵姓,但赵家岗的地名一直传承至今。
从沿淮姓氏族谱中可以发现,“十八岗”氏族多为移民。自朱元璋灭元以后,多次从外地移民到沿淮地区落居耕种,淮河北岸的刘姓、王姓、朱姓、胡姓、许姓、陈姓、马姓、苏姓等,都是明初从山西等地迁徙而来。淮南曹氏始祖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从山西太原迁至淮南十八连塘落户,后移居到淮河北岸顺河集附近,在河边一块高冈地初建村落,以后就称为曹家岗。历经沧桑600多年,至今已发展20多代人,近4000户,3万多人,分居在淮河流域十几个地方。“十八岗”的形成和延续,是沿淮地区社会发展史的记录,也是淮上人民共同创造文明的丰碑。
社会历史发展,推进“十八岗”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姓氏族人的增多,人们摆脱老村落的局限,在附近开辟了新住址,出现了大岗、小岗、前岗、后岗等自然村。架河镇苏家岗的苏姓,从一个老村庄发展到现在的老圩、新圩、前乡、前家等好几个村庄,外地人称这些村庄都是苏家岗。然而,在“十八岗”中,有的“岗”名现在已经被人们淡忘。平圩镇的王家岗、丁家岗,在行政村命名时,早已被王圩、丁郢替代,现在说老地名,人们已感到陌生。
“十八岗”的变化是发展,是前进,是繁荣。自农村改革以来,村镇建设日新月异,尤其近年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更新更美。“十八岗”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正在创造共同富裕的文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