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步入温暖如春的蔬菜大棚,扑面而来的芹菜香气让人陶醉不已。
“现在是大棚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要保持大棚的温度稳定,棚室里可以采取及时封闭棚门、加盖保温材料等措施增温,同时要注意用电用火安全,及早做好冬季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准备。”1月15日上午,在凤台县凤凰镇芮集村的滨之湖田园综合体里,市农科院蔬菜研究室负责人、正高级农艺师王素一边现场查看蔬菜长势,一边指导种植户做好当前蔬菜种植的注意事项。
本报讯 抢先抓早、争分夺秒,强化保障、优化服务,“满弦”发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2024年,洛河电厂四期、怀凤高速等261个重大项目开工,泰来电机、科博达产业基地等204个重大项目竣工,竣工数创历史新高。项目“进度条”持续刷新,为我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
本报讯 2024年,我市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注重质量、彰显特色,修改法规3件、废止4件,以立良法引领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着力提高科学立法水平。修订《淮南市城市绿化条例》,以法治力量守护城市绿色底线;修订《淮南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为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使用提供了法治保障;及时修正《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废止《淮南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淮南市渡运安全管理条例》《淮南市水工程建设管理条例》《淮南市价格监测条例》4件法规,推动地方立法工作与时俱进,更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1月16日上午,寿县二十四节气馆在寿县博物馆原址正式开馆。展馆以科技和艺术之力,为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助力其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图为二十四节气馆外景。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本报讯 2024年,市政协及其常务委员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全市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积极协商议政、建言资政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绩。
不断完善“1+6+X”的协商格局,圆满召开十六届市政协第三次全体会议。保持“双月协商”频次,全年共开展重点协商和专项民主监督活动6场,重点课题研究6项,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视察、座谈147次,形成建议案、调研报告、民主监督报告等63篇。完善常态化协商平台,全年共交办提案243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17篇,转办委员“微建议”167条。协商民主向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讯 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翻开淮南蓝天答卷,一组组数据格外吸睛: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1,皖北6市排名第一。其中:PM_2.5浓度37.0微克/立方米,列皖北第二;PM_10浓度61.0微克/立方米,列皖北第二;优良率为78.8%,列皖北第一;O3-8h平均浓度161.6微克/立方米,列皖北第一;淮南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在淮南看见蓝天白云的概率越来越高,天高云淡、繁星闪烁已成为常态。
本报讯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动顺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更加注重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聚力推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多项创新改革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加强市属国企管理“五大机制”、总审计师制度,4家国企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名录,盘活国有闲置资源资产17亿元,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13.2%。市级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入选国家试点。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1.8万亩,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1.4万亩。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100%标准地供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压缩91.3%,“最多跑一次”实现全覆盖,企业服务专区做法全省推广,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实体化运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入选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成功举办“海客圆桌会”等系列活动,淮南—上海“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揭牌运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开展战略合作,全国射箭巡回赛、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等赛事在淮举办,城市的开放度、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本报讯 2024年,全市法院坚持聚焦“五大攻坚行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大局,全力护航淮南转型高质量发展。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44275件、标的额89.58亿元。
服务保障产业转型。妥善审结涉企案件21789件,持续用好日常走访企业家、定期座谈和企业家约见法院院长机制,全方位做实为企优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三合一”审判机制办理案件574件。
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团确定议案三件,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新能源制造产业发展》议案,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经过各承办单位共同努力,在规定时限内办结,代表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
目前,新能源制造产业处于奋进期,我市顺应能源绿色转型长期性趋势,抢抓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风口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推动全市新能源制造产业做大做强,集群成势。加强与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专班和市新能源产业专家智库对接,制定完成《淮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年——2027年)》;充分发挥成立的新能源工作专班作用,密切联系制造龙头企业和新能源等新型储能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实现补链强链;加强项目调度,推动洽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落地、落地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达产;强化要素保障,推进工业用地尽量向新能源制造项目倾斜;加快建设零碳产业园,积极吸引省内外更多新能源制造头部企业入驻园区,促进绿电就地开发和使用,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
十六届市政协三次会议期间,民革市委会《关于强电网、优服务,助推获得电力指数再提升的提案》集体提案涉及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电需要,该提案成为市委书记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淮南供电公司在办理提案时答复,加快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供电公司持续优化配网网架结构;加强用户设备管理力度,已为全市7000余专变用户开展了衍生服务;加强防外破工作管控力度;加强常态化树障清理工作。加强分布式光伏接入管控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国网供电公司及各区县等相关部门单位,持续贯通政企协同渠道,实现数据共享、高效协同、问题共处;协同共处查缺补漏,安排专人对市县供电服务信息公开、政务平台并联审批模块展示内容进行梳理完善,保障信息内容与政相对应,全面封堵易疏忽扣分漏洞;协同贯通政企渠道,实现数据共享;大力推进电杆组立、线路迁改、台区增容改造等一批农配网工程实施,局部老旧电网设备更新进度加快,供电可靠性提升显著。
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和加快建设山北—山南地区城市道路的建议》,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经过各承办单位共同努力,在规定时限内办结,代表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
关于西支一路项目建设,近期方案拟将西支一路拓宽工程列入2025年政府投资计划,由田家庵区拆除道路东侧房屋后,展宽非机动车道;远期方案将西支一路向正北延伸,将与龙眼路Z字型交口改造为十字交口,该方案投资较大,可根据规划惠利大道下穿铁路项目进展,有序推进。淮河大道快速化改造初步考虑对淮河大道采取两种改造方案:全程立交方案和重要节点分离立交方案,对淮河大道与国庆路、朝阳路、洞山路等交口实施分离立交改造,通过立交改造,可以串联“过河、过铁、过山”节点,减少平交道口红绿灯管控,增加车辆通行速度和通行能力,降低高峰期交通拥堵,优化区域交通条件。
本报讯 过去的一年,全市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忠诚履职、奋勇争先,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4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9083件,审执结75669件,审限内结案率98.32%,位居全省第1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494件、审执结5353件。全市法院审判执行质效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在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全省法院综合考评中,淮南法院位居全省第3位,7家基层法院有5家位居全省法院前20位。市中院党组连续7年在市委组织的考评中获“好”等次,市中院连续7年在全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获“先进”等次。全市法院17个集体、14名个人受到国家级、省级表彰。 (本报记者 吴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