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讯 大通区法院承接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以来,坚持走服务创新之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功对“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等知名商标侵权纠纷进行司法确认,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812件,审结743件,结案率达91.5%,有力打击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全市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效的司法保障。
本报通讯员 王 锐 本报记者 张 静
旁听庭审,“肩并肩”强实效;
见证执行,“面对面”现公正;
走访联络,“点对点”促改进。
近年来,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主动接受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坚持把联络工作作为推动理念更新、作风改进、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联络工作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强化联络效果,努力将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出成效,更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报讯 今年以来,八公山区法院聚焦人民陪审员选任广度、培训力度、参审深度“三个维度”积极探索实践,以思想“破冰”推动行动“突围”,以能力“破茧”引领发展“破题”,持续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实质化。
“面”上下功夫,扩展选任广度,推进人民陪审员选拔规范化。坚持从源头上把好选任关,制定陪审员准入退出工作规程,注重道德品质考察,采取随机抽选、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相结合,全方位覆盖辖区两镇三街道,分布于医疗卫生、建筑工程、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广泛吸纳不同年龄、性别、学历、职业背景的人员扩充陪审员队伍,现有37名人民陪审员中40岁以下9名,41岁至59岁间24名,60岁以上4名,其中女性占51%,本科以上学历占45%,有固定职业的占75%。积极与区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合力做好人民陪审员增补工作,今年来,向区人大提请免除陪审员1名,增补陪审员37名,“无袍法官”队伍广泛性、均衡性和专业性显著增强。
本报讯 近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命名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的通报》,谢家集区人民法院杨公人民法庭获评全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
近年来,杨公法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规范队伍、立足审判、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延伸服务、诉讼便民、诉调对接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前沿阵地作用。法庭管辖杨公镇、孙庙乡、孤堆回族乡三个乡镇的各类民事案件,同时自今年5月起负责审理全区范围内的劳动人事争议类、物权类案件。全庭干警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主动担当作为,努力打造办案最公正、解纷最高效、服务最便民的新时代人民法庭,先后荣获安徽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淮南市优秀人民法庭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