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30日 第03版:读书
  • 非遗渔事的倾情打捞

    “兴化东濒海,北距淮河,湖波浩渺,城郭置其中,一泽国也。”康熙年间,《兴化县志》上寥寥数语的记载,精准描摹了里下河核心区的特征:水泊密布,河流纵横,民众多半携家带口,住在船上或湖岸边,是渔事方面的好手。今天,渔民多半已搬入岸上统一建造的新村,这一依水为生的特殊族群,其古老的手艺与生活方式,都在消散中。

  • 高谈与美唱

    喻大翔自云“行年七十”,从数十年所写散文作品中遴选而成散文集《六乡书》,“也算是对自己七十周岁的一个纪念”。他数十年中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任教,学术有专攻,主要研究和讲授包括台港与海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散文与诗歌(后期还讲授格律诗),讲台上舌灿莲花,而且述而有作,有《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等散文研究代表作。他视野开阔,观念新锐,不仅是苦守书斋而皓首穷经的学者,重逻辑思维而长于理性思辨,而且他情有别钟,是一位少年时代即和诗相近相亲年既老而不衰的诗人,长于诗性思维而敏于诗意感悟,有诗集《永远的藩篱》《舟行纪——同济百年诗传》为证。

  • 来自草原的恋地歌吟

    最近青岛出版社推出了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草原童年美文系列”,包括《云的故乡在草原》《河对岸的星辰》《马群在傍晚飞翔》3册。

    说起儿童文学,人们很容易会想到童话、小说、童诗童谣,散文常常被大家忽略。好像儿童文学都应该跟想象与幻想连在一起,写实就不是儿童文学了。其实,对小读者来说,散文很重要,不管儿童的审美与思维有怎样的特点,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散文化的,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是散文化的。所以,散文是他们认识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接近他们生活的文体,也是他们理解语言表达世界、连接世界的功能的有效载体。因此,让小读者多读一点散文,让他们从小建立起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真实关系实在非常必要。

  • 《中唐古诗的 尚奇之风》

    葛晓音 著

    本书将唐代天宝至元和年间诗坛兴起的尚奇之风视为唐诗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在揭示出奇诗作者所坚持的儒家古道与其创作理念之内在联系的前提下,着重寻找隐藏在风格、意象、修辞等表现元素背后的深层艺术要素。

  • 《时评中国4: 用知识和思想 驯服不确定》

    曹 林 著

    本书分为“思维方法”“时代记录”“冰点暖评”“不同观点”“媒介素养”“写作精要”六辑,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于社会议题、民生热点的理性评论,同时在内容体例上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对近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专业分析,提炼评论的写作方法。

  • 聆听画家的心灵之音

    陈 璨

    随笔集《静默与生机》是一本能让我们与中外画家直接对话的好书。

    作者草白在创作本书之初,曾坦言,“我并不懂画,对中外绘画史更是一窍不通,感兴趣的只是其中少数几位艺术家及他们某些时期的作品。所幸我谈论的并不在绘画本身,而是想借此梳理自身所思所想,以此获得绘画之外的教益。”在草白看来,高雅的绘画艺术世界并非充满种种局限性,它以包容的态度,对每个人赋予了主观话语权。

  • 《中国戏七讲》

    李 楯 著

    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

 
 
  • 01

  • 02

  • 0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