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画家的心灵之音

——读草白随笔集《静默与生机》

版次:03  2023年07月3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陈 璨

随笔集《静默与生机》是一本能让我们与中外画家直接对话的好书。

作者草白在创作本书之初,曾坦言,“我并不懂画,对中外绘画史更是一窍不通,感兴趣的只是其中少数几位艺术家及他们某些时期的作品。所幸我谈论的并不在绘画本身,而是想借此梳理自身所思所想,以此获得绘画之外的教益。”在草白看来,高雅的绘画艺术世界并非充满种种局限性,它以包容的态度,对每个人赋予了主观话语权。

中国绘画讲求“静”的格调,通常以淡墨表达一种静谧美,而西方绘画则以十足的张力表现一种激烈的、喷薄的情绪。《静默与生机》由15个篇章组成,以独辟蹊径的视角深刻赏读体味中外艺术画作背后的故事,寻索画家的创作情态与心路历程,知人论画、由画溯人,将艺术的肌理、时空的映照、画家的精神及个人的感受融为一体。

15个篇章中,涉及的画家有以关注情绪,崇尚梦境表达法的画家李青萍;讲求直觉、想象和顿悟,捕捉时间流动性的画家常玉;以线条勾勒水之性情、形象的画家马远;“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等。草白在创作中,不仅关注画家个人情绪本身,还由其情绪的生发,延展向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力求借以绘画的视角,把握其情绪形成的根源。

草白觉得,色彩是对心灵的疗愈和补偿。这是她创作的认知基础。比如,常玉创作的以“马”为主题的画作,无论是《毡上双马》《黑马、白马》,还是《枯树双马》《跳跃的马》等,皆以素色调构成整幅画面,孤独和梦幻的双重性相互映衬,表达出画家内心深处追求安静,又无法躲避孤独的矛盾心态。草白看到的不止这些,她在常玉构建的透明、虚白的空间里,看到了一个不卑不亢、灵活舒泰的自我形象,这也契合了她的创作意图——谈论的并不在绘画本身,而是借此梳理自身所思所想。

草白创作这部作品的重点在于“迁移情绪”,以大画家经典的画作为溯源,从画作探向其背后的故事,再沿着故事的线索转向对人生的思考,整个过程宛如从内心深处一点点掏出东西来,置于纸页,形成清晰的思索。作为一位比较文学专业出身的作家,草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能在纷繁色彩间辨识出客观存在的情绪,在架设的普通场景里读出非同寻常的人生。一幅幅画作,即是一串串心灵絮语,即兴,随意,跌跌撞撞,自然生成。这些心灵絮语置于人世间,呼唤着那些为人生理想不顾一切、勇猛前进的人。

一幅幅永不会磨灭的经典画作,色彩或明亮,或淡雅,它们如一串串闪亮的符号,镌刻在时光的罅隙间,在春日辉光的照耀下,让我们以安稳、宁静的心绪思考周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