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29日 第A02版:读书
  • 与远古初民相遇,感受美与温度

    某个时候突然想,人到某个年龄阶段,需要有一种寻根问祖的自觉。不只是通过万里行走身体力行的方式,更是精神层面的无限靠拢。去寻找我们作为人类的真正来源,发现给过我们以滋养与底气的真正遗产,了解我们的精神如何被结构成现在的样貌。循着这条来时路以回溯。

  • 让年俗文化历久弥新

    刘小兵

    春节,是中华民族沿袭了上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看重、最感亲切的美好节日。春节的话题,总是一年一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为之倾心。著名民俗学家程健君所作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春节》,立足春节的民俗研究,在探寻其起源、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就如何传承和保护春节年俗文化、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等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 历史学者的北行奇遇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九日(公元1368年9月11日),元朝皇帝最后一次出大都前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以东二十公里处,也就是元帝国的上都开平府。据刘佶《北巡私记》记载,大约凌晨三四点时,“车驾出健德门,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幸上都。”百官扈从者只有百余人,这次北巡可以说是元朝历史上最单薄的北巡。

  • 《中国文化精神》

    国学大师通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简明备忘录,中国人传承文明创造新文化的国民常识书。本书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通俗又十分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 跟她去漂泊

    唐宝民

    作为早逝的天才女作家,萧红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一直对萧红感兴趣的笔者之所以选择了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因为他的学者身份。因为作为学者,在写作时就会多一份冷静和客观,不会有太多情绪化的东西。读罢全书,果然没有失望。

    林贤治把萧红定义为“漂泊者”,萧红一生中的大半岁月,的的确确是在漂泊、流浪中度过的,从少女时代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漫长、曲折的流亡生涯;从呼兰到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武汉、重庆、香港,她一直在奔波,流浪成了她无法摆脱的宿命。在小说《亚丽》中,萧红写道:“飞鸟的生涯是美丽的,落叶又为什么给风飘着呢?我们为什么不是飞鸟呢?为了要追求生活的力量,为了精神的美丽与安宁,为了所有的我的可怜的人们,我得张开我的翅膀……”萧红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变成一只鸟儿,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然而,正如乌纳穆诺所说:“如果是一条鱼,要想把鱼鳍变成翅膀,它将意味着死亡。”1942年1月12日,一个美丽而孤独的灵魂凄惨地死去,“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半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做不成候鸟。虽然她致死眷恋着这片冻土,然而,等不到春暖花开的时节,便带着穿心的箭镞,永远坠落在南方的海滩里了!”浅水湾,是一个凄美的名字,“此间,有谁会在意一个关于鱼的飞翔的小小传奇呢?即使故事不曾为水族所遗忘,那梦想,那隐秘的灵魂、骨头、心跳,都已在讲叙的悲剧的情节中失传……”

  • 《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

    运用定量分析和新科学发现,将棉花产业、气候、骆驼驯养与伊斯兰伊朗的繁荣和衰落及突厥游牧部落的入侵联系起来,并将这一时段的伊朗高原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之下,探寻伊朗黄金时代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复杂且持久的影响。

  • 《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

    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峰,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