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讯 近年来,田家庵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推进产业融合、打造非遗工坊、扶持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截至目前,田家庵区拥有紫金石线刻、永京拳、剪纸、淮南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个,省级项目3个传承人2人、市级项目9个传承人10人,区级项目5个传承人12人。
本报讯 6月30日晚,淮南市“楚韵清风”党风廉政教育专场活动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市直、驻淮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参加廉政教育活动,并从廉洁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活动中,省黄梅戏剧院先后呈现《不越雷池》《党的女儿》《红梅赞》等选段及新编剧目《六尺巷》《时苗留犊》,活动寓廉于文、唱廉于戏,通过传统黄梅戏弘扬廉洁“清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明廉知廉、学廉守廉。其中,首演的《时苗留犊》由市委宣传部与省黄梅戏剧院共同精心打造,旨在用传统戏曲生动诠释本土成语典故中蕴含的廉洁文化和时代价值,以春风化雨的艺术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涵养正气。
本报讯 6月28日至30日,2025年安徽省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淮南市代表队参加了养老护理员、孤残儿童护理员、殡仪服务员、遗体防腐整容师4个赛项的比赛,经过奋力拼搏,一名选手获养老护理员赛项优胜奖,一名裁判员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市民政局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近日,大通区老年大学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文艺汇演。激昂的红歌联唱,唱出对党的深情礼赞;优美的舞蹈,舞出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深情的诗朗诵,诉说着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充分展现了老同志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本报通讯员 潘雪洁 本报记者 朱庆磊 摄
本报讯 日前,东华实业集团举办“企业在我心中 建设美好东华”征文演讲比赛。经过严格筛选,25篇征文作品和16篇演讲作品从众多投稿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此次征文演讲比赛自4月初启动,决赛分为上下午两场有序开展。参赛者们紧扣“企业在我心中 建设美好东华”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岗位实际,用深情的笔触和真挚动人的讲述,描绘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演绎了一幅幅充满热血与希望的拼搏画卷。这些作品既有展现东华人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畏坚守,也有展现东华人在服务品质上的精益求精,更有展现企业大家庭关爱职工的暖心瞬间,以及东华人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
近日,田家庵区淮滨街道东城社区开展“与党旗同框,守初心如磐”庆“七一”活动,党龄超半世纪的老党员们,戴上闪耀纪念奖章,端坐于党旗前,快门按下瞬间,50余载信仰化作眼中柔光,把对党的深情,融进这一帧帧温暖画面中。 本报通讯员 何 川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摄
本报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近日,谢家集区图书馆在望峰岗镇靠山社区举办了亲子手工制作比赛活动,抒发孩子和家长们的积极向党情怀,让孩子在参与和实践中增强爱国爱党意识。
活动中,工作人员为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包,包括各种颜色的天安门、长城、东方明珠、天坛、太和殿等模型,以及详细的制作指南。在社区志愿者的引导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开始了充满乐趣的手工制作之旅。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了手工制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和技巧。家长们耐心地讲解每一步骤的要点,确保孩子们能够顺利完成作品。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一个个展现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建筑模型呈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
本报讯 近期,团寿县县委组织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开展学习研讨、主题团日、网络培训等系列活动,引导志愿者以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以实践行动赋能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奉献青春力量,书写时代答卷。
回信精神引共鸣,青春力量聚基层。组织志愿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展开热烈讨论,志愿者们将戍边支教团队的事迹与各自岗位工作经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每一份微光汇聚”。
近日,市公安局谢家集分局联合共青团谢家集区委员会等部门,广泛开展“青春不‘毒’行 禁毒我先行”主题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禁毒知识,守护青春净土。
“新型毒品的外观与‘奶茶’‘果冻’‘跳跳糖’几乎一般无二,很难被分辨出来。”在辖区中心广场设立的宣传点,民警集中向群众展示了80余种新型仿真毒品模型。民警提醒群众尤其是年轻人不要碰离开视线的东西,“原来社交场合有这么多下毒陷阱。”一名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这样感叹道。当日,活动吸引了200余名群众参与,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大通区上窑镇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通过筑牢思想根基、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明乡风,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强引擎,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新动能。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根基。该镇聚焦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成立“窑”说新语基层理论宣讲队伍,依托微党课大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乡村大喇叭等阵地,通过集中宣讲、入户走访、线上推送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让广大党员干部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成如磐信仰、外化成实干之力、转化成为民之行。该镇组织机关退休支部全体党员开展3场“‘窑’说新语宣理论 银发初心映党旗”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退休党员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增强“窑”说新语理论宣讲队的成效;4月组织“窑”说新语宣讲骨干,参加省级微党课宣讲视频的拍摄,提升理论传播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