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吴喆敏
2024年田家庵区人大常委会紧扣田家庵发展大局,聚焦民生关切,聚合代表力量,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全年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49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及计划、预决算、审计报告20项,作出决议决定40项,切实做到人大工作始终与党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吴喆敏
2024年,田家庵区政协及其常务委员会敢于求新、勇于求变、善于求质,不断提升“建”的质量、体现“专”的水平、突出“商”的特色、发挥“制”的优势,持续推动区政协工作“在全省有影响、在全市走在前、在全区有作为”,在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彰显政协之为、贡献政协之力。
本报讯 2024年,田家庵区通过优存量、拓增量、强变量,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幸福美丽田家庵建设迈出新步伐。
服务业稳中有进。加力扶持实体门店,精心开展“惠民消费券”“以旧换新”等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2.5万张,补贴4000余万元,带动消费2亿元。青网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省绩效评价奖励集聚区,万达广场申报省级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28家牛肉汤门店获评市级示范店,许志牛肉汤认定为安徽老字号。引进首店20余家,新增限上商贸单位2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8家。
本报讯 2024年以来,田家庵区着眼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攻坚突破,统筹城市有机更新和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办成一批重点实事,进一步提升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坚持地上地下一起建、面子里子一起抓,清风名庭、曹庵佳苑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新淮、龙湖水街、油厂等片区征迁有序推进,签订协议1900余户。新建青年路、淮舜路、淮耕路雨水箱涵,取直朝阳路“U型弯”,打通龙王沟水系“肠梗阻”,破解困扰多年的区域内涝顽疾。淮河大桥、十涧湖东路扩宽开工建设,学智路、新姚北桥建成通车,S19淮桐高速、G206洛曹段改扩建加快推进。新建街头游园4处、公共停车场7处,新增停车泊位650个。常态推进城市环境治理,“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通过复查验收。以实际行动兑现“百姓安居”承诺,天一时代城、向阳苑一期等项目相继交付,2000余户征迁群众喜提新房。投入2.2亿元改造老旧小区50个,惠及群众7300余户。持续攻坚“保交楼”“难办证”,万国广场、金恒雅苑等项目实现交房5600余套,解决办证问题3000余户。诗遥湾生态治理全市首进国家EOD项目库、省级全域土地整治实施库,淮河水利公园、淮河大堤彩虹观光道、六姊妹公园等8个子项目相继建成开放,成为广大市民新晋打卡地。
为全力保障群众平安便捷出行,田家庵交警一大队深入淮南汽车站开展春运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民警通过安全检查、宣传提醒、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结合春运及冬季交通安全形势和特点,向车辆驾驶人和乘客讲解安全行车、安全乘车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切实做到安全出行。
本报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24年,田家庵区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各项民政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民生保障持续升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建成省级“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55家,获评省“三公里”就业圈工作先进区称号。搭建“政校企对接恳谈会”平台,举办招才引智高校行等“2+N”线下招聘会180余场,新增城镇就业68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300余万元。关心关注各类就业群体,在全省率先建成骑手友好街区,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4400余万元。聚焦“一老一小”,舜耕、史院敬老院实现“公建民营”,赵店社区建成全市首家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增公办幼儿园5个,新增托位645个、学位600个。2024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7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