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第A01版:凤台新闻
  • 科技特派员“传经送宝”助增产

    本报讯 为进一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近年来,凤台县科技特派员走进全县各乡镇田间地头,现场“把脉”、答疑解惑,助农增产,助力乡村振兴。

    在凤台县顾桥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凤栖湖公园,记者看到,今年新研发试种的水面浮床水稻长势良好,即将进入收割季。这一项目由凤台县顾桥镇政府与淮河能源集团、安徽理工大学合力研发,采用成果转化模式开展优质水稻新品种种植,培育水面浮床种植水稻6个品种、三种模式50亩。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凤台县组织科技特派员全程参与,对水面上不同长势的水稻品种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技术指导,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水稻综合效益。这种新的种植模式的研发试行成功,不仅解决了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问题,也为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作出了贡献。

  • 文明浸润城乡 新风吹进人心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大家攀比心强,花钱多、负担重。现在好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既省钱又不失面子。”近日,凤台县顾桥镇王庄村村民王启林告诉记者。王庄村的变化,是凤台县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了破除陈规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培育文明新风,近年来,凤台县积极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文明之风正拂遍城乡,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人心齐”的锦绣画卷正在州来大地徐徐展开。

  • 不远千里送温情 军休老人笑开颜

    本报讯 千里送温暖,浓浓情谊深。为加大对军休干部关心关爱力度,加深对异地居住军休干部的情感慰藉,近日,凤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行跨越千里,带着诚挚祝福,为居住在浙江省舟山市的异地军休干部刘新法送去关心关怀。

    近百岁高龄的刘新法老人,1947年入伍,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等9次战役,1985年移交地方,后随子女迁居舟山市定海区。

  • 六尺巷“和文化”浸润校园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在悠扬的《六尺巷》歌曲中,近日,凤台县实验中学开展了以“传美德 礼为先 和为贵”为主题的“和文化”宣讲活动,通过讲述“六尺巷”故事、表演礼让情景剧、开展“以和为贵”专题讲座,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宽容、谦让、和谐。

  • 修好“民心桥” 畅通“幸福路”

    本报讯 “这座小桥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两边又没有防护栏,过往车辆和行人非常不安全,现在重新修建好了,我们以后出行更加放心了”。近日,凤台县钱庙乡村民缪保新感慨地说道。

    据了解,凤台县钱庙乡常吕庄附近这座无名桥上铺垫的砂石被过往重型车辆辗轧得坑坑洼洼,有的坑深度达到10余厘米,桥面西侧有约1米长的塌陷,陷落边缘长满了杂草,路面大坑连小坑,两侧均无防护栏,一些群众宁愿绕远路都不愿意走这座桥。今年以来,该乡把民心工程放在首位,乡负责人第一时间与钱庙村委会联系,共同核查桥梁及路面情况。工作人员一边在桥面两端加装安全警示标识,一边立即启动维修工作。乡纪委帮助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加快维修进度,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施工,一座桥梁长5米、宽5.2米、装有5.7米长护栏的新桥和一条全长515米的平整田间作业路焕然一新。

  • “关工”给我以助力 我以真情报桑梓

    10月30日,东边的天空刚露出鱼肚白,凤台县岳张集镇六院村村民徐怀彪就和机手们发动机器,驾驶着农机向田野奔去。晨曦中,在千亩连片水稻攻关示范田里,五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并排收割,机声隆隆,响彻村庄的上空。

    “今年我们的水稻高产攻关又实现了新突破,高产田块亩产达850公斤。现在我们收割的是晚稻,都是机械化全程工作,收得快,种得也快。”田埂上,徐怀彪边指挥调度着循环往复的农机,边和记者说着。

  • 推剧《又见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近日,凤台县推剧团精心编排了展现革命先驱和革命英雄人物李大钊、江姐、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等英勇事迹的现代情景剧《又见英雄》。该剧内容丰富饱满,感染力强,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身临其境地接受了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阮仁鹏 袁京京 摄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