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第01版:头版
  •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2023年版)》英文版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翻译的《习近平谈“一带一路”(2023年版)》一书英文版,近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2023年版)》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文稿78篇。全书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建“一带一路”指导原则、丰富内涵、目标路径等的深刻阐述,全面呈现了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发展历程。

  • 抓实抓细防汛备汛各项工作 抓紧抓牢河湖岸线环境整治

    本报讯 4月28日下午,市委书记任泽锋赴寿县调研防汛备汛、水利工程建设暨河湖长制工作。他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实抓细防汛备汛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灾害防御能力;要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抓紧抓牢河湖岸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推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良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政法委书记文见宝参加调研。

  • 全市庆“五一”暨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举行

    本报讯 4月28日上午,淮南市庆祝“五一”暨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作出批示。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马文革出席并讲话。市领导赵期中、朱平、程俊华、陈永多出席会议。

    张志强在批示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职工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指出,2023年,全市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为推动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做好维权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征程上,希望全市广大职工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当好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的主人翁、主力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工会组织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加快建设“七个强市”、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凝聚磅礴力量。

  • 在这里,听见楚风

    淮南日报社编委会

    四月芳菲,五月繁花。

    与春天有关的一切,皆为美好。

    和所有春天的每一天一样,今天,当您展开《淮南日报》《淮河早报》的时候,总觉得哪里有些和往日不同。

    ——淮南日报《武王墩新闻》专版、淮河早报《淮楚文化》专刊,今天和大家见面了!

    无论您阅读纸版的报纸,还是在手机、电脑终端阅读,透过手机、电脑的屏幕,都能真切嗅到《武王墩新闻》专版和《淮楚文化》专刊油墨的清香,都能感受到猎猎楚风的汩汩流淌。

  • “金银携手”助企融资增信“乘风破浪”

    “听说今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商业银行共同开发了公积金惠企信用贷,于是提出了贷款申请,没想到成功通过审核,成为首批获得公积金惠企信用贷的授信企业,为企业发展送来了‘及时雨’。”近日,淮南市泰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吕红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将用好这笔资金,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工”搭技能平台 “会”聚发展力量

    本报记者 吴 巍

    “去年以来,我们在餐饮、建筑、卫生、交通、金融等多个行业系统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全市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竞赛2695场次,参赛职工达40.7万人次,有力地激发了职工投身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和活力。”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省总工会“42101”工作部署,结合市总工会“12345”工会工作思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职工素质、发挥劳模示范作用为重点,掀起“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竞赛的热潮,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八公山风景名胜区今日起“一票通行”

    本报讯 4月28日,记者从淮南市八公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获悉,为更好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游览体验,4月29日起,八公山风景名胜区推出“一票通行”政策。届时,游客只需购买“淮南市大八公山风景区联票”,可在规定时间内一票通行八公山风景区名胜区指定收费景点。

  • 生物质混配气化试验助力绿色生产

    4月26日,中安联合公司顺利完成生物质混配气化课题第二轮工业试验。此次试验使用生物质2400吨,按其热值折算,替代约1500吨煤炭;按煤炭燃烧计算,相当于减少约3100吨二氧化碳排放。据了解,应用现代煤化工气化技术,实现煤炭与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耦合气化,是促进煤化工产业碳减排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报记者 张昌涛 本报通讯员 赵天奇 摄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