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巍
“去年以来,我们在餐饮、建筑、卫生、交通、金融等多个行业系统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全市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竞赛2695场次,参赛职工达40.7万人次,有力地激发了职工投身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和活力。”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省总工会“42101”工作部署,结合市总工会“12345”工会工作思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职工素质、发挥劳模示范作用为重点,掀起“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竞赛的热潮,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劳动和技能竞赛水平大幅提高
竞赛外向度大幅提升。2023年,我市承办第十二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全省10千伏配网不停电作业职业技能竞赛、全省“安康杯”“安全记心中 全家总动员”讲演比赛、首届全省工会“好网民”主题活动网络正能量诵读竞赛等全国性和省级赛事,积极组队参加2023年长三角(5+10)城市康养美食创新大赛暨安徽省“新徽菜·名徽厨”技能竞赛、安徽省煤炭行业煤矿智能开采员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外向度大幅提升。
竞赛规模进一步扩大。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淮南市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涉及装配制造、家政服务、健康管理、餐饮烹饪、美容美发、茶艺评茶、药物制剂七个行业20个职业工种,参赛职工1663人,参赛人数、竞争程度、竞赛水平均超过以往。竞赛各工种第一名获得者授予“淮南市技术能手”称号,对符合条件的22个竞赛一等奖选手按程序申报市五一劳动奖章。
竞赛内容针对性增强。聚焦“五大攻坚行动”,开展智能装备制造、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劳动和技能竞赛;聚焦示范引领,开展“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市级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涵盖农业、煤炭、卫生、铁路、交通、金融、税务和新业态等行业领域,23家单位1900余名职工参赛;聚焦为民办实事,开展就业援助行动、集体协商、工会驿站建设等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覆盖职工5000余人;聚焦安全生产,深化“安康杯”竞赛,全市参赛企业2154家、参赛班组2.6万个,覆盖职工38.2万人。市总工会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竞赛触角进一步延伸。推动“五型”班组建设,把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班组竞赛活动引向深入。结合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和民营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和全市非公企业劳动和技能竞赛,竞赛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围绕助推淮南高质量发展,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成效进一步凸显
“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扎实开展。深化劳模工匠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工作机制,全市新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1个,2个工作室被命名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深化“名师带徒”活动,打造“名师带高徒”平台,通过活动全市全年共有1300余人获得技能等级提升。
科研攻关创新革新活动大力推进。实行“揭榜挂帅”“竞争赛马”“毛遂自荐”等新型科研攻关机制,全年劳模工匠完成“揭榜挂帅”项目57个,同比增加46%。聚焦企业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五一”创新擂台赛活动,全年全市职工“五小”革新1463项,发明创造803项,提合理化建议8321条,采纳实施4936条。
创新评选交流转化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全市职工技术创新竞赛,评选职工优秀创新“金成果”6项、“金项目”5项、“金点子”6项,推荐中国专利奖1个。参加全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24个创新项目获省级奖项,3项“金成果”入选全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20强,入选数量全省第二。举办淮南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暨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第二届青工“五小”成果推介会,现场展示推介创新成果60个。
围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技能素质提升竞赛广泛开展
高站位高质量推动产改走深走实。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工作汇报,产改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市县(区)联动聚合力,103家县级产改试点企业产改工作扎实推进,产改示范单位创建基础逐步形成。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