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2日 第A02版:国内新闻
  • 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

    11日清晨,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顺利结束。

    历时20余天,21个潜次工作,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调查。神秘的古代沉船,历经500多年等待后,与深海考古队相约在万顷碧波之下。

    开启深海考古新篇章

  • 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开工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 戴小河 于 瑶)记者从国家电网获悉,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11日开工建设,这是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

    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表示,宁夏—湖南特高压工程是促进宁夏资源优势转化、保障湖南电力供应的重点工程,是推动“沙戈荒”基地大规模开发、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示范工程,对提高电力余缺互济、时空互补、多能互换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数字孪生为黄河防汛装上“智慧大脑”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3年黄河防洪调度演练现场,一条“云黄河”奔涌在全景式数字孪生平台上,直观反映极端天气下的险情分布情况。洪水演进、滩区灾情损失等场景一目了然,使防汛会商的效率大大提升。这条“云黄河”就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成果应用。

    “简单来说,数字孪生黄河就是把母亲河‘装’进计算机。通过类似全景建模的智能手段,构建拟真的数字化场景,承载并运行实际治黄业务,支撑黄河治理科学决策。”黄河实验室数字孪生团队信息工程中心副主任吴丹表示。

  • 人工智能加速走进百姓生活

    按照大脑指令可做出灵活动作的智能仿生手,帮助肢体缺失患者重建手部运动功能;会学习的农田打药机器人能在雨雪、低能见度等恶劣条件下自动驾驶作业;宠物型机器人可以陪伴老人和小孩,有温度地进行情感交流……

    正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概念和产品吸引众多目光,与会专家就人工智能话题展开探讨,描绘未来发展图景。

  • 三星堆两件大型青铜器近日实现“数字化”复原

    这是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相对完整形态。

    6月1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公布,经过发掘和文保人员合作研究,近期两件大型青铜器的相对完整形态得以呈现。

    据介绍,这两件青铜器分别为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和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都由埋在不同“祭祀坑”里的残件拼接而成。考虑结构安全问题,目前文物实体无法凑在一起,于是利用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成功复原了这两件“国宝”的相对完整形态。 新华社 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