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1日 第03版:读书
  • 精神还乡也是一种奢侈

    现当代中国作家大都出身于乡村,尽管他们后来纷纷进入城市,在一个新的生存环境中安顿下来,但多数人都像沈从文一样,自称“乡下人”、“地之子”。似乎他们的生命之根,仍然深深地扎在身后那片梦牵魂绕的乡土里。其创作也常常留下他们屡屡返乡的心灵印迹,如鲁迅的《故乡》、台静农的《地之子》、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边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等。而《故园》的作者林贤治,也毫不例外属于“地之子”行列中的一员。

  • 问我几许文学梦

    我的《李恒瑞文集》(8卷)问世后,按照自己原定的意愿,全部对社会捐赠,现已完成,得获好评,备感欣慰。此外,尚有文学青年想要探询写作技巧、心得体会乃至从文经历等。毕竟我从事文学写作长达数十载之久,其历程与付出,远非只言片语张纸点墨所能表达至尽的。不过倒也触动了我早想告白文学的心仪与情怀,便写下这篇简略的文字,权作一种受到关注而引发的点滴感想吧!

  • 北魏一个旧制的“辉煌”与消亡

    对于1500年前的古人来说,86岁的人生确实足够漫长。从这层意义上说,生于公元466年、后在北魏皇宫生活了56年的王钟儿,确实有足够时间远远地观察抑或道听途说北魏“子贵母死”旧制的那些血雨腥风。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中,罗新教授以宫女王钟儿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无论是已经走进大众视野的学者,还是仍在聚光灯之外的学者,她们身处“大转折时代”,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和时代风向标,对于她们而言,女性主义带给她们的是什么?《开场》聚焦性别身份困境,对各位学者的思想脉络进行了回溯与整理。

  • “贴住”人物回到故乡

    随少年脚步看小镇风物

    回不去的故乡,是当下不少非虚构写作的共同主题,也可谓喧嚣一时。也因此之故,一些所谓故乡题材的“佳作”,我基本上看不下去,因为我自己也在以文字的方式,试图回到“故乡”,但并没有很好地“回去”,他们也是,而且比我更“居高临下”,更“装腔作势”。这让我沮丧地想起《从文自传》以及沈从文对汪曾祺的教导——要贴着人物写!贴不住人物,就回不去故乡。而当我读到李晓达的《甲子,甲子》,这种沮丧不能说一扫而光,至少很愿意跟着他回到故乡,即便是他乡,因为他的笔触,是如此紧贴甲子那一方的人和物,使往日,有一种童真的呈现。

  •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本书研究时段始于1870年,结束于1930年代,所考察的正是这种人口交易何以实现,以及使其成为可能的社群和亲属网络。在审视关于奴隶和人口贩卖的法律辩论及精英话语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贩子和受害者个体的世界。

  • 《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

    这是一部法律随笔集,共收录69篇短文,依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有关法官、律师、法律人和法律学科的,有关法制规范、普通人的生活规则与商业习惯的,有关女性权益保护的,有关散落在现代社会中的民情风俗的。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