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第A01版:综合新闻
  • 青少年执笔画“活”博物馆文物

    本报讯 青少年们心目中的博物馆文物是什么模样?近日,淮南市第三届“我在博物馆画文物”青少年绘画大赛优秀作品展在市博物馆开展,并现场举行了颁奖仪式。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市民可以前来观赏品鉴。

    本次活动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协会协办,旨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活动自8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经专家评审和综合评议,评选出获奖作品55幅,其中一、二、三等奖共30幅,优秀奖25幅,优秀组织奖8名和优秀指导老师8名,其中30幅获奖作品已代表淮南市参加安徽省文物局主办的2024年“我在博物馆画文物”全省青少年绘画大展。

  • 循楚汉文化 “著”乡村之名

    人依地栖,名以存志。地名,是一方百姓与脚下土地最直接而深刻的连接之一。

    寿县是千年古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汉文化汇聚之地,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寿县以楚汉文化为乡村地名之魂,围绕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繁荣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等方面,推动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2024年6月,省民政厅印发《关于确定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的通知》,确定寿县等16个县(市、区)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

  • 党建引领聚合力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讯 近年来,大通区孔店乡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将远教与党员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凝聚党员群众力量,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聚焦理论学习,夯实乡村振兴“压舱石”。该乡落实“固定学习日”制度,把远程教育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紧密结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多样形式,开展理想信念、党性教育。推动远教学习站点延伸,打造18个党员群众家门口的远教“微阵地”,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分享会。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孔店村史馆和党员教育阵地,打造特色课程,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供给,形成“党员带头学、群众积极学”的浓厚学习氛围。

  • 专精特新企业生产忙

    11月18日,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安徽达因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内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赶制汽车空调压缩机产品,确保订单如期交付国内外客户。近年来,寿县新桥产业园和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主导产业方向,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数智”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了当地工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水平。本报记者 倪 军 摄

  • 细致调解止纷争 锦旗无声映初心

    本报讯 近日,潘集区古沟回族乡政府将一面绣着“化纠止争促和谐 和盼调解暖民心”的锦旗送至潘集区人民法院,对该院在群众矛盾纠纷处理中的协调化解工作表达诚挚谢意。

    此前,市民杨某在为某电力线路修剪树枝时意外摔伤,虽经全力救治仍不幸离世。事故发生后,责任界定成为难题,杨某家属与电力公司、劳务公司及实际承包人之间就责任归属问题产生激烈争议,家属情绪激动,进而信访维权。

  • 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添智增力”

    本报讯 凤台县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落地,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精细化培训指导,激发乡村人才活力。该县根据科技特派员专业、意愿和服务村产业特点,经过单位和企业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实行专业对口选派、双向选择的原则,确保科技人才在基层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围绕食用菌、瓜果、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生产季节和农民实际需要,定期下沉到田间地头、农户和种植大户身边,开展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等方面技术指导。从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精选118名有培养潜力的基层农技人员,与科技特派团专家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等方式,传帮带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可持续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今年以来,通过委托县种子公司、县水稻原种场等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分专业分专题举办农民素质素养能力提升培训班16期,培训高素质农民800余人、电商人才350余名。

  • 多举措助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本报讯 近年来,凤台县城关镇持续发挥电教远教宣传、教育、服务功能,着力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该镇深入挖掘本地“活素材”,把远程教育集中学习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相结合,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送到基层一线。通过挖掘本地特色红色资源,依托板张集烈士陵园、南屏山陵园“红色底蕴”和凤台革命早期老党员“红色教材”,打造红色重温线路,树好人物典型。精心打造7个党员实训基地、17个党员教育学习中心、60个党小组学习点的党员教育平台矩阵,并对党员开放。依托远程教育,搭建“城关先锋网”、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不断扩大远程教育学习的覆盖面,使受众群体由“少数党员”向“广大群众”拓展延伸。

 
 
  • 01

  • 02

  • 03

  • 04

  • A01

  • A02

  • A03

  • 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