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重拾传统节日的温情

——读《我们的节日》

2025年10月22日

甘武进

“重阳节还有什么特别的呢?”李大力好奇地问。“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可多了,九月初九,九为阳,两个九就是重阳。这个节日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登高、赏菊、佩茱萸……”三耳秀才娓娓道来。三耳秀才的《我们的节日》,如一把钥匙,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在烟火气中重拾节日的灵魂,在故事里感受传统的温度。

本书精选了最有生命力、影响最大、最能引起共鸣的七大传统节日,循着时间,以小学生日常故事串起了这七个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辅之以“国潮风”插画,更加契合少年心意。在本书中,作者化身“三耳秀才”,带领赵小燕、钱壮壮、孙湉湉和李大力四个孩子,进行一场充满经典意味的节日文化漫游,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全书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风格,避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

在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每个节日背后的文化根源与精神内核。“秀才爸爸,过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作者专门用“欢乐四重奏”总结:第一重奏是立春祈丰年,国之大事,天子带队,时间至少可以追到先秦;第二重奏是元旦是新年,太初有道,落下有功,时间是西汉到 1913年;第三重奏是春节过大年,继往开来,定名春节,时间为1914年到现在;第四重奏是非遗中国年,守正创新,举世闻名。“这样的春节,我们也可以形象地称为‘地球村的春节’。换句话说,从此以后,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终于,在爸爸妈妈一下午的忙活下,年夜饭的时间到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香喷喷的红烧肉、清蒸鱼……”作者对节日里亲情、乡情的描写,传递出温暖的情感力量。在讲述清明扫墓习俗时,着重刻画人们缅怀亲人时的真挚情感,强调清明是对逝者的纪念,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亲情的珍视;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突出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展现出节日作为“情感纽带”的重要作用。类似的文字唤醒读者内心关于节日的记忆与情感,引发共鸣,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节日的温度与生活的美好。

“五月初五,三耳秀才带着儿子李大力在秭归县的屈原祠凭吊。”对端午的书写,让人看到传统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肌理。三耳秀才没有停留在“吃粽子、赛龙舟”的表层描述,而是追溯端午与屈原、伍子胥的历史渊源,探寻“挂艾草、佩香囊”的民俗寓意——艾草的清香是古人对抗暑气的智慧,五彩绳的缠绕是长辈对晚辈的祈福……他提到,如今许多人只知端午要吃粽子,却忘了“祭屈原”的初心,忘了端午本是“祛病防疫”的节气。这种对节日内涵的深度挖掘,让读者重新认识端午,引发对“如何传承传统节日”的思考。

书中展现了传统节日的经典面貌,也展现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他写中秋,不再只强调“赏月、吃月饼”,而是记录年轻人“线上团圆”的新方式——虽然身处异地,但通过视频一起吃月饼、聊家常,月亮的清辉依旧能跨越距离,连接起彼此思念;他写重阳,除了“登高、插茱萸”的传统习俗,去幸福院参加敬老活动,陪老人聊天、表演节目等,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节日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可以在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找到新的传承方式,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一本面向少年的书,我更注重当代年轻人的视角。”三耳秀才说。此书不仅是一本记录传统节日的书,更是一封唤醒文化自觉的信。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文化根脉,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集体记忆。传承传统节日,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让它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用心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让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