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杨道文

2025年08月22日

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进程中,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挑战,仍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对此,笔者通过深入学习《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与成效》系列理论文章,观看《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电视专题片,对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有了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不仅自身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一切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同时必须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哲学社会科学不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典型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其显著特征。这体现在,“科学性”意味着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的方向,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式和行动途径;“意识形态属性”意味着表达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从而对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奉行的基本体制、价值和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更多更好地为党和政府服务,进一步明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性和根本任务。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推进,思想文化不断交锋、交流、交融的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清醒地认识和意识到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遵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的三大原则,坚持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己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研究,为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提出咨询和建议,积极投入到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进程中,进而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多哲学社会科学重要作用。

二、坚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意识形态底线

理论创新的根本首先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创新如果脱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则如无根之萍。200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出席浙江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时强调:“党委宣传部和各级社科联组织以及参加单位要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始终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上,他还明确提出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社科团体活动、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依法管理,确保不给错误的政治观点提供传播的机会和渠道,坚持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营造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的同时,要从两个方面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一是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学有所究、研有所得、教有所传的基础上,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研究教学;二是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科学价值在学科领域内获得主流。无数事例提示我们,美西方破坏颠覆一刻也没有停止,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如果没有敏锐政治眼光,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分不清什么是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侵蚀。坚定立场、坚守底线,不为错误思潮所迷惑,不为各种干扰所动摇,敢于同各种错误观点斗争,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重大。

三、筑牢意识形态学理基石,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步,是巩固意识形态的基本底盘,这在浙江省经济飞速发展中得以印证。在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下,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纳入“科教兴省”战略和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大财力投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等,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理论的指引,带来思想大解放,带来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实践性引导,成就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壮举,为全国实践性发展带来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要求我们,一是要坚持加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要立足中国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二是要面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基础性和应用类研究,支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沉入基层一线、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施策提供理论启迪和智力支撑;三是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培养造就意志坚定、业务精湛、学风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措施,吸引和凝聚一批优秀人才投身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加强理论研究阐释,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

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夯实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相辅相成,这一进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强理论研究阐释,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需要我们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推动实践。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加强干部群众思想引领,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系列文章,发挥了释疑解惑、指引方向、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在思想和政治上作出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创造性示范。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为世界性难题的应对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担当。要密切观察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批驳谬误,引领社会舆论。面对网络海量信息与舆论压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力,对热点问题及时发声,正确引领社会舆论。要运用群众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理论宣传宣讲,例如短视频、直播、文艺作品等,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心中生根开花、润物无声。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宣传方法来加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渗透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掌握党的理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深入贯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这一客观属性,遵循正确的思路,把牢意识形态的底线,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