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
2022年11月02日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潘集区贺疃镇坚持党建引领“志愿红”,建队伍、搭平台、优活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红色细胞”,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同频共振。
建队伍,汇聚多元化“红色”力量。该镇立足工作实际,建立“镇志愿服务队+村志愿服务分队+若干志愿服务小队”共75支,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全部纳入志愿者服务队伍,汇聚志愿服务“众力量”,形成党员干部“带头”、退役军人、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者、种植能手等乡土人才“跟进”、基层群众“合奏”的志愿服务模式,同时用好青年、巾帼和科教文卫、司法环保等重点领域志愿者力量,构建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
搭平台,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该镇创新服务方式,搭建“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工作平台。线下以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按照“六有”要求,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台)15个,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打牢坚实阵地;线上借助各村便民服务群,不定期征集群众需求,第一时间传达给相关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根据自身服务职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群众需求实现“点对点”高效对接,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工作平台,实现了志愿者、活动项目、服务对象的有效衔接。
优活动,绘好为民服务同心圆。该镇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优化丰富活动内容,紧密围绕群众需求,将中心工作与常态上门相结合,将主题党日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利用“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和“3.5学雷锋纪念日”“6.26禁毒日”“七一”等时间节点,开展理论宣讲、市民教育、科普宣传、关心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交流。今年以来,全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百次,受到辖区群众一致好评。 (本报记者 贾 静
本报通讯员 李琼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