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婷婷 本报通讯员 孙 飘
在八公山区,遇到矛盾纠纷,群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区综治中心。8月底,一位小姑娘略带胆怯地走进八公山区综治中心,犹豫地说:“我都不好意思开口,这钱太少了,但老板这样做实在不讲理。”原来,她利用暑假在附近食品厂兼职,约定日薪80元,因家中有事只工作了两天,老板以“干的时间太短”为由拒绝支付160元工资。她与老板多次沟通无果,反遭老板恶语相向,无奈之下前来求助。
该区综治中心引导受理区的工作人员立刻将诉求交给区人社局办理。在大厅内,小姑娘几步走到人社窗口坐下等待。在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与工厂老板联系后,小姑娘的160元以电子红包的形式到账了。从进门到收到红包,前后不过30分钟,小姑娘感激不已。
“金额有大小,但矛盾没大小!”这是八公山区综治中心对待每一起纠纷的郑重承诺,而这起“超速化解”的案例正得益于其精细化运行机制。今年以来,八公山区综治中心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整合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有关中心功能,合理划分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3大功能区,“老娘舅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等3个功能室,开设6个常驻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人社)窗口,实现各类矛盾纠纷“汇聚于此”,为群众各类“小矛盾”开辟快速通道。
“有啥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如今,这已成为八公山区群众口口相传的一句知心话。
“这是我在这条路打扫卫生时捡到的身份证,你们帮着找找失主吧!”近日,一名环卫工人将捡到的身份证交到该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随即启动“极速模式”,通过E治理系统信息核查,迅速联系到失主赵先生。此时赵先生还不知道自己遗失身份证。接到电话的赵先生既惊喜又感动地说:“谢谢你们综治中心!我下午还要带身份证赶飞机去外地签合同,如果耽误乘机,可能就要损失几万块违约金了!”40分钟后,在区综治中心大厅内,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比对将身份证归还给赵先生,叮嘱他妥善保管好个人证件,避免遗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赵先生十分好奇综治中心是如何查到他的相关信息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综治中心的运转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网格员通过走访摸排将人员信息录入E治理系统,并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群众个人信息不泄露。当群众向综治中心反映诉求时,综治中心通过线上登记,将诉求转办给相应部门,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随着社会变迁,老年再婚群体的家庭矛盾也逐渐增多。近期,八公山区综治中心接到区法院移送的一起离婚调解案件,当事人均为癌症患者,生活难以自理,子女因照顾责任与财产问题引发纠纷。“我们愿意调解,就在区综治中心慢慢谈。”在中心协调下,该区法院、妇联、卫健等部门共同参与,提供法律、政策与心理支持。
调解中,男方坦言:“我们都得了癌症,子女不在身边,互相照顾不了,在一起反而吵架,不如分开,不给对方添麻烦。”女方点头认同。基于双方意愿,法院合理分配财产,综治中心又联动区医保局、卫健委、妇联,协助办理慢特病门诊、安排家庭医生、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当事人平稳过渡。“离婚顺利,矛盾和平解决,还得到这么多帮助!”签订协议时,当事人由衷致谢。
“遇到各类矛盾纠纷时,群众首先想到我们,就是最大的信任。”八公山区综治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用专业与温度绘就平安八公山、和谐八公山的幸福图景。